年7月20日国新办举行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半年国内农产品形势较为稳定,下半年有望继续保持量足价稳态势
当前看,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冲突对全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造成了影响,全球农业贸易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更加突出。中国*府有力应对,采取了有效措施,从工作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全力抓好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第二,积极推进农业国际合作;第三,加强中美合作。中美都是农业大国,应在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钟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院
我们国家在水稻等粮食品种上有比较强的技术优势,多年来我们积极履行国际责任,通过农业南南合作,积极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水平。我们国家是向南南合作捐资最多、派出专家最多的国家。同时我们一直推动并倡导健康有序的国际粮食贸易秩序。中国一直在努力推动履行世贸组织的贸易便利化协定,呼吁各国保持全球粮食贸易开放,督促取消单边制裁、出口限制,维护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畅通。
中美都是农业大国,互补性强。特别是近两年,中美两国农业部门互动良好,双方在加强粮食安全方面开展了很多合作与沟通。这将为全球粮食安全体系注入更多的确定性,也有利于维护全球的粮食安全。另外我觉得粮食贸易都是正常的经贸活动,要保持双方经贸关系的正常化,不要和*治挂钩。
国新办举行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下一步有哪些措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用发展的办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第一,发展特色产业增收;第二,稳定务工就业收入。;第三,推进产销衔接增收;第四,落实扶持*策增收。
郭君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出现了积极改善的势头,绝对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已有所放缓,相对收入差距从年以来一直在缓慢缩小,年的城乡收入比是2.5。
从绝对收入差距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源于工资性收入差距,占比超过70%,而城乡人力资本差异是导致工资性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年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25年,农村居民是7.92年,两者有2.34年的差距。因此,缩小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的重点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加强教育与技能培训,同时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其非农就业率水平。
一直以来都在倡导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实行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策措施。中国现有2.9亿多农民工,其中1.35亿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落户,不能成为真正的市民。而未来,农村还将有数以亿计的农业转移人口要转移出来。农民工是劳动力市场中的脆弱群体,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弱、社会保障水平低,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均等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农民工仍然是被忽视的群体。在5月发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策,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全面落实企业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的责任,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工只有实现市民化,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才能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对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的研究表明,转移支付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十八以来,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受益水平都有明显提高,社会保障收入的城乡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促进了社保再分配作用的增强。比如,农村居民享受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支出从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增幅达%;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均支出从80元/月提高到元/月,增幅为%;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从年的每人每年元提高到年的元,增长%。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强农惠农*策,如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业生产补贴*策,增加了对农村居民的社保和农业补贴支出,城乡居民转移净收入之比已经下降至2.2。但是城乡社会保障收入仍然存在显著差距,特别是养老方面,城乡比仍然高达19倍。
此外,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转移支付对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仍然比较小,比如在高收入国家,通过转移支付后,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降幅大都高于30%,平均超过50%,而中国只有11%。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应积极完善转移支付的收入分配*策,提升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避免收入分配恶化制约经济发展和共享繁荣的实现。
对于城乡收入差距,还需要高度重视城乡财产收入差距,城乡居民财产净收入比高达11倍,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缺乏市场价值较高的财产,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农村居民产权的完整性,同时通过改善农村房屋、土地等资产的资源配置效率而提高其市场价值,从而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布会:力争到年,便捷高效、普惠公平的农村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农村发展公路非常重要,尤其是进自然村的路、入户的路。我最近到云南调研,这个有很深的体会,过去农民在山上,如果都是这些土路,上山非常困难,现在最少进自然村的路都硬化了,那么硬化了之后,一方面大量的农产品就可以通过车,把它运下来了。另外就是整个交易也大幅度地提高,所以我看有一个研究结论,就是一旦农村的基础设施改进之后,那么农村就敢进行专业化的生产了,过去因为进出很困难,所以农民自己吃什么就种什么,不进行一种市场化的分工,现在如果进出很方便,之后我就种我最有优势的农产品,就可以赚最大的收入了。这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农村的进村公路、进农田的公路,不但让农民进行生产更有价值的农产品,也大大地便利他们的生活。因为我们国家的提出的“四好公路”,那么最近一些年在全国贫困地区看,一个可能农民最感受最深的是,出去进来特别方便了。过去出去进来特别难,就是因为各种各样的路都不方便,这也是国家提出乡村建设行动的“”方案。那么八大建设工程第一项工程就是农村的道路完善,要把原来“村村通”公路,把自然村的公路基本上就建的很好了。现在要提出进自然村的路,进这些田地的路,尤其是山区,如果把这个路都修到他的地里去,确实还需要海量的投入,但是这对未来的发展,还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发布
7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编撰的年度研究报告《中国农村发展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报告针对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涵,对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与路径选择进行分析和探讨。
主报告建议,为确保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两阶段战略目标,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做大“蛋糕”并分好“蛋糕”,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农村内部差距,并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六大路径:
(一)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高企的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近年来已经出现了积极的改善势头,绝对收入差距增长速度大为降低,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处于下降趋势。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源于工资性收入差距,目前占全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达到70%以上,而城乡居民人力资本差异与非农就业率差异是导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缺乏市场价值较高的财产使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不断增长,目前其占全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为15%左右。21世纪以来,*府同时扩大了对城乡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年,其占全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为16%。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高于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虽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其贡献度却逐年下降。报告预测结果表明,在保持现有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速度的条件下,中国有望实现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各个阶段目标,最终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此,需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农村转移支付*策体系。
杨穗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7月26日,《中国农村发展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报告针对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涵,对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与路径选择进行分析和探讨。
其中关于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穗表示:近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出现了积极改善的势头,绝对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已有所放缓,相对收入差距从年以来一直在缓慢缩小,年的城乡收入比是2.5。从绝对收入差距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源于工资性收入差距,占比超过70%,而城乡人力资本差异是导致工资性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年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25年,农村居民是7.92年,两者有2.34年的差距。因此,缩小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的重点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加强教育与技能培训,同时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其非农就业率水平。
一直以来都在倡导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实行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策措施。中国现有2.9亿多农民工,其中1.35亿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落户,不能成为真正的市民。而未来,农村还将有数以亿计的农业转移人口要转移出来。农民工是劳动力市场中的脆弱群体,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弱、社会保障水平低,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均等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农民工仍然是被忽视的群体。在5月发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策,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全面落实企业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的责任,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工只有实现市民化,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才能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对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的研究表明,转移支付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十八以来,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受益水平都有明显提高,社会保障收入的城乡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促进了社保再分配作用的增强。
比如,农村居民享受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支出从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增幅达%;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均支出从80元/月提高到元/月,增幅为%;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从年的每人每年元提高到年的元,增长%。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强农惠农*策,如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业生产补贴*策,增加了对农村居民的社保和农业补贴支出,城乡居民转移净收入之比已经下降至2.2。但是城乡社会保障收入仍然存在显著差距,特别是养老方面,城乡比仍然高达19倍。
此外,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转移支付对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仍然比较小,比如在高收入国家,通过转移支付后,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降幅大都高于30%,平均超过50%,而中国只有11%。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应积极完善转移支付的收入分配*策,提升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避免收入分配恶化制约经济发展和共享繁荣的实现。
对于城乡收入差距,还需要高度重视城乡财产收入差距,城乡居民财产净收入比高达11倍,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缺乏市场价值较高的财产,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农村居民产权的完整性,同时通过改善农村房屋、土地等资产的资源配置效率而提高其市场价值,从而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背后的养老问题
一个名叫《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B站视频讲述了二舅的一生。有小病被误诊落下终身残疾的痛苦;有乡村传说般的老天赏饭;有领养被抛弃的小孩并带她长大成人的善良;有和没离婚的女人相依为命的爱情或者叫“丑闻”;有66岁还带着88岁老母亲出门赚钱的中国式孝顺;还有莫名其妙不合时宜突兀的行为艺术。
朱启臻
三农问题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
社会养老、社会帮扶的这种措施,在广大的农村,社会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力量还非常薄弱。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乡村的传统,实行居家养老。除了家人的照料以外,社区有照顾的力量,社会机构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比如说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提供一日三餐,帮他们打扫打扫卫生、洗个澡、去取药、服务等等;对失能老人进行必要的社会力量的照料,这些都亟待解决。有些地方,发展了老年驿站,但老年驿站的标准过于高大上,很多地方达不到这样一个水平,所以很难享受这样的服务。有的地方建设了老年驿站,但是村庄太大,各个自然村到中心点来接受这个服务也不太现实。所以我们希望根据中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对失能的老人提供必要的护理,这样的话我们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才能够解决好乡村养老的问题。
年7月28日黑海粮食外运联合协调中心举行正式运行仪式
土耳其、俄罗斯、乌克兰和联合国代表27日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国防大学举行黑海粮食外运联合协调中心正式运行仪式。土耳其国防部长阿卡尔参加仪式并发表讲话,宣布,联合协调中心由土耳其、俄罗斯、乌克兰和联合国各派5名代表组成,代表们通过卫星、网络和其他通信手段监控商业运粮船的航线。俄罗斯、乌克兰22日就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问题在伊斯坦布尔分别与土耳其和联合国签署相关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在伊斯坦布尔建立联合协调中心并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俄乌双方同意任何一方都不攻击运送农产品的船只等。乌克兰素有“欧洲粮仓”之称,是玉米和小麦出口大国。据报道,现有超过万吨乌克兰谷物滞留在敖德萨港无法运出。乌克兰指责俄罗斯封锁港口,阻止乌方出口粮食。俄方否认干扰乌方出口,指责乌方在黑海水域布设大量水雷,危及航行安全。
孙致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从当前全球粮食市场形势看,在供需方面,以谷物为例,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年6月发布的《食物展望》报告,/23年度全球谷物产量和利用量预计分别为27.85亿吨和27.88亿吨,产量略低于利用量,但如果加上/22年度8.50亿吨的全球谷物期末库存量,全球谷物供给总体上有保障;在库存方面,/23年度全球谷物期末库存量预计为8.47亿吨,库存利用比为29.6%,大幅高于国际公认的17%的安全线水平;在价格方面,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年7月发布的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年6月为.3点,环比下降4.1%,逆转了1—5月的持续上涨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北半球新一季收获供应增加、加拿大和俄罗斯等部分主产国产情好转和全球进口需求放缓。但也应该看到,受地区冲突、极端气候、新冠肺炎疫情、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供求状况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很多国家和地区正在遭受粮食危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年7月发布的数据,当前全球共有46个国家急需外部粮食援助,其中33个国家位于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在年7月发布的《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年全球饥饿人口数高达8.28亿人,较年增加约万人,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累计增加了1.5亿人。
年7月22日,联合国、土耳其、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土耳其签署了黑海粮食出口协议,重新开放乌克兰3个港口用于粮食外运;7月28日黑海粮食外运联合协调中心正式运行。黑海粮食外运有利于目前积压在乌克兰仓库中的多万吨粮食尽快实现外运,同时现在正好是乌克兰当季小麦收获期,7—11月也是乌克兰粮食主要出口期,现在达成协议恰逢其时。应该看到,俄乌冲突引起的乌克兰粮食生产供应链与物流中断以及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出口的限制措施,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中东和北非粮食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埃及等国家产生了较大威胁。近年来,全球有55个国家30%以上的小麦进口自俄乌两国。黑海粮食外运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相关国家的粮食危机,但对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的改善依然是杯水车薪。一方面,俄乌冲突仍在持续,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不断加码,特别是对化肥和与国际粮食价格高度关联的化石能源的贸易限制,增加了全球农业生产成本和粮食供给风险;另一方面,地区冲突、极端气候、新冠肺炎疫情、经济衰退等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主要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全球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仍充满很大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为了预防未来的粮食危机,从全球来看,一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以联合国为核心,充分发挥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作用,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应对粮食安全风险因素,推动建立国际粮食减损合作机制,为遭受粮食危机的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二是倡导主要粮食生产和净出口国释放自身出口潜力,严格控制粮食能源化利用,避免与人争粮,缓解国际市场粮食供求紧张局面;三是在继续推动南南及三方合作的同时,强化南北合作,发达国家要在尊重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减少粮食贸易壁垒和技术限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和技术共享,帮助其持续提升粮食安全治理能力。从中国来看,一是坚决落实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把握粮食安全战略主动权;二是加快推进食物营养与健康知识普及和居民食物消费引导,树立健康饮食理念,减少食物浪费,推动以科学膳食营养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转型,加快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优化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的国际粮食产能合作,加强国际粮食援助,通过技术援助协助缺粮国提高粮食自给率,增加全球粮食产量,减少贸易压力,同时通过培育一批大型农业集团和跨国粮商来持续提高国际市场与资源掌控能力,尽快构建更加多元、稳定、可靠的国际供应链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