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发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年版)、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相关内容总结以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干预措施:
(一)尽早脱机或拔管
每日评估有创机械通气或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尽早脱机或拔管。
(二)预防细菌定值
1.口腔护理:使用氯己定(首选)、生理盐水或聚维酮碘含漱液冲洗,用牙刷刷洗牙齿和舌面等,1次/6~8h;选择性口咽部去污染;应用益生菌。
2.避免用生理盐水冲洗气管插管:应避免在吸痰前用生理盐水或任何溶液经气管插管冲注入肺部。采用其他措施稀释痰液,包括:增加静脉补液量,适当地采用呼吸道加湿及雾化器,以及采用化痰药物。
(三)抬高床头
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45°,以防止患者因床头太低时产生呕吐及误吸。除非患者有颈椎骨折或患者不耐受,一般情况下都可以抬高床头。但是要留意,当床头抬高后,患者身体可能会下滑而使背部皮肤受损,所以,当抬高床头后,还要把床尾稍微抬高,以作平衡。
(四)镇静休假
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深度镇静。确需镇静者应对于使用镇静药物者,每日评估镇静药物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应特别注意避免使用苯二氮类每日暂停使用镇静药及试行脱机和拔管,对一些心肺系统功能都稳定的患者,可以每天试行早上暂停镇静药及试行脱机和拔管。若能成功脱机便进行拔管;若不能成功脱机,应该在继续应用原来的镇静药及继续通气,次日再尝试。但在执行“镇静休假”计划时,护士要加强患者的观察,以减低其不适症状,以及与呼吸机对抗及意外拔管等风险。
(五)预防误吸
1.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将气管插管的气囊压力保持于25-30cmH2O,以防止声门下分泌物下滑至肺部,并随时观察是否有气管内壁受损及坏死风险。
2.使用气囊上方带分泌物吸引管的气管插管:强烈建议预测有创通气时间超过48小时或72小时的患者使用气囊上方带分泌物吸引管的气管插管。
3.声门下吸痰:插管超过3天的患者都应该采用声门下吸痰,以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4.监护胃部残余容量:若是患者进行胃管进食,建议采用滴注泵进行连续性小容量喂饲。每4小时应该经胃管抽出胃中残余物,以确定胃部是否太膨胀,及确定胃内物质是否能排往肠道,以减低呕吐及误吸。胃部残余容量每4小时若超过ml,会增加呕吐及误吸的风险,这时应该把其中ml的胃内容物注回胃部,而剩下的丢弃。
(六)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剂进行手部消*。
(七)加强呼吸机管路及其他附件消*
1.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1-2次。推荐每周更换一次呼吸机管道,但在有肉眼可见污渍或有故障时应及时更换。
2.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一人一用一消*或灭菌。
3.不推荐定期更换螺纹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4.内部管路消*遵照厂家说明。
5.及时倾倒螺纹管中的冷凝水,冷凝液收集瓶应处于管道最低位置。
6.湿化罐、雾化器液体应使用无菌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八)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吸痰管应一用一更换,吸痰结束后应及时对环境进行清洁消*。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九)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ICU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VAP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VAP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VAP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十)其他措施
1.使用吸痰系统:采用开放性吸痰系统或者封闭式的吸痰系统。注意:封闭式吸痰系统的更换时间一般由1-2天至1周之间,依据吸痰管的堵塞情况而定。
2.使用加湿系统:包括加热加湿器及热湿交换器。
3.患者体位:定时(如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
4.深静脉栓塞的预防:采用弹性袜子或采用下肢顺序加压泵,增加下肢静脉内的血液回流。高风险患者,如骨科手术后的患者可考虑加用肝素。
5.肠内营养:尽量早期肠内营养,推荐采用鼻肠营养,也可采用鼻胃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