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心系疫情·研究简报”策划背景
STUDYBACKGROUND
回顾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祥和与安宁的春节氛围。自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出现不明原因肺炎以来,疫情的迅速蔓延情况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从钟南山院士判断新型肺炎能够“人传人”,到死亡人数剧增、口罩紧缺、武汉封城、医院、工厂停摆,我们所经历过的每一个与新冠疫情(COVID-19)息息相关的故事,不仅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也严重威胁我们的心理健康。尤其是近期,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面临本土多地新增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的双重压力,给人们的出行、生活和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策划了“心系疫情·研究简报”系列推文,旨在介绍新冠疫情对中国民众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及其保护-风险因素,为科学地、持续地开展“心理防疫”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简报征稿:欢迎各位学者加入我们,将疫情心理的相关论文转换成“研究简报”科普文章,让更多的学者和民众了解疫情相关的心理知识。投稿邮箱:psydk
gzhu.edu.cn疫情爆发初期民众的恐慌性购买行为及其心理机制
研究简报③
本期将为大家推送黎建斌博士(香港教育大学)和窦凯副教授(广州大学)合作发表在《CurrentPsychology》(SSCI-Q1,IF=4.)的一篇题为“Chinesepublic’spanicbuyingatthebeginningofCOVID-19outbreak:Thecontributionofperceivedrisk,socialmediause,andconnectionwithcloseothers”的研究。中心往届本科毕业生张睿和中心硕士生王林欣参与此项工作,为该研究的共同作者。该研究揭示了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民众与亲密他人的联系可以缓冲疫情风险感知对恐慌性购买行为的消极影响,而过度的社交媒体使用会降低与亲密他人联系的缓冲作用。
01
STUDY!
感知风险可能是恐慌性
购买行为的元凶之一
随着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的爆发,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骤然的变化。在疫情初期,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抢购行为。具体来说,这种消费者在察觉到灾难发生时大量购入超过自己短期所需的物品,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商品短缺的行为被称作恐慌性购买行为(Panicbuying)(Herjantoetal.,)。这种现象不仅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现,而且还常见于历史上其他大型传染病的爆发初期,例如SARS,埃博拉病*,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然而,这种不理性的消费行为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比如,加剧商品短缺,扰乱经济可持续性,并且不利于对有紧急需求的群体进行及时的供应等(Wesseler,;Zhengetal.,)。
很多理论尝试解释恐慌性购买行为出现的原因。其中,恐惧管理理论认为,当人们感知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威胁所带来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恐慌性购买行为被认为是其中一种应对方式。在疫情爆发初期,随着确诊率和死亡率的增加,人们对于新冠疫情的感知风险(Perceivedrisks)也在不断加剧。研究发现,当人们认为自己越有可能感染新冠病*肺炎时(即感知风险程度越高),人们越有可能做出恐慌性购买行为(Herjantoetal.,;Songetal.,;Bentalletal.,)。
02
STUDY!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破坏与
亲密他人联系所带来的保护作用
根据依恋理论(attachmenttheory,Bowlby,)和归属需要理论(theneedtobelong,BaumeisterLeary,),人们天生具有与他人保持联结并归属到社会群体的需要,尤其是在感受到威胁和压力的时候。亲密关系作为焦虑缓冲系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所生存的世界是有意义的并且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Solomonetal.,),这种意义体验能够缓解高风险感知所带来的焦虑感和相应的不理性应对行为,例如恐慌性购买。
因此,与亲密他人保持联系有利于降低风险感知对恐慌性购买行为的影响。
自从新冠疫情爆发后,社交媒体充斥着各种关于疫情的消息,其中包括大量关于当日新增率、累计死亡率、各种商品短缺以及封城的信息。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大大增加个体接收负面信息的几率,从而加剧了个体对于疫情的风险感知,并进一步强化死亡威胁给个体带来的焦虑感和恐惧感。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当死亡威胁的意识尤其凸显时(如由于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加剧了风险感知),远端防御系统(例如,和亲密他人的联系)对民众恐慌性购买行为的缓解作用将受到破坏。因此,疫情爆发初期民众的恐慌性购买行为很可能是受到民众自身对疫情的风险感知、与亲密他人联系的频率、以及社交媒体使用的共同影响而致。
03
STUDY!
研究概况
本研究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式(snowballsampling)在网上招募被试。来自中国31个省份的名市民参与了调查,并完成了感知风险、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和亲密他人联系的频率以及恐慌性购买行为量表。我们采用SPSS18.0以及PROCESS(3.15版本,模型3)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1.当群众认为自己感染新冠病*的风险越高时,他们会越频繁地做出恐慌性购买行为。
2.积极地与亲密他人联系能够削弱疫情风险感知与恐慌性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一个人在感受到疫情风险之后都会做出恐慌性购买行为,那些能够维持与亲密他人的联系(比如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的民众会表现出更少的恐慌性购买行为。
3.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降低与亲密他人联系在风险感知和恐慌性购买行为之间的缓冲作用(交互作用见图1)。也就是说,当个体过度使用社交媒体时,与亲密他人联系的缓冲作用难以发挥作用;而当个体没有过度使用社交媒体时,与亲密他人的缓冲作用才能显现出来。
4.那些对疫情风险感知较少、能够维持与亲密他人联系,以及没有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个体在疫情初期更不容易做出恐慌性购买行为。
图1.感知风险、社交媒体使用和与亲密他人联系的三阶交互作用对恐慌性购买行为的影响
04
STUDY!
研究启示
1.恐慌性购买行为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恐慌性购买行为的出现并不仅仅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本研究中,这些因素包括了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个人对疫情的风险感知、以及与亲密他人的联系。因此,当日后发生类似的疫情时,相关部门应针对多个方面(如对虚假和夸张的网络信息进行及时监督和更正,保持资讯透明,呼吁市民冷静购买,鼓励家庭成员之间保持沟通、互相支持,以及组织社区工作者为有紧急需求和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必要的上门配送服务等)来预防和减少市民可能出现的恐慌性购买行为。
2.社交媒体的信息会影响到市民的恐慌性购买行为
过度地使用社交媒体会加剧个体对疫情的恐慌,从而促使个体做出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因此,个人应该注意在疫情期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同时,一些社交媒体的内容创作者,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内容可能会对市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应该时刻注意自己传递的信息的准确性。我们鼓励社交媒体内容创作者积极传递正能量,并为广大市民提供正确的引导(如减少商品抢购)。
3.保持与重要他人的亲密联系,让人们获得充足的社会支持
虽然疫情在不同程度上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让人们产生了一定的焦虑感和不确定感。但是,维持亲密关系能让人们在这种高压情况下感受到生存的意义和自己的价值。我们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应保持积极的沟通,尤其是当遇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家庭成员时,应该积极建议对方减少使用手机并尝试用其它家庭活动来维持互动以及建立亲密感。
|课题基金|
本研究得到了香港教育大学FEHD国际化与交流研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7YJCZH)、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GZYB92)和广州大学年校内科研重点项目(YK025)的资助。
想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