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一场新冠肺炎肆虐神州大地。白衣天使们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成为最美逆行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4月29日,TheLancet子刊TheLancetGlobalHealth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护理团队的质性研究文章《中国医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历:一项质性研究》(Theexperiencesofhealth-careprovidersduringtheCOVID-19crisisinChina:aqualitativestudy)。该研究通过访谈13名战斗在湖北抗疫一线的支援医护,描述了新冠肺炎初期湖北省支援医护的抗疫经历。
责任、挑战、心理韧性是湖北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共同的心理经历。
前言
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湖北本地医疗系统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疑似和确诊病例数的快速攀升,许多缺乏感染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主动请战,毫不犹豫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是疫情保卫战中最宝贵的资源和中坚力量,缺乏相关科室工作经验的医护在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现象学方法,通过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从湖北省5医院招募支援医生和护士。于年2月10日至2月15日,通过电话的形式对参与研究的支援医护进行了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访谈开始前,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原工作科室、开始抗疫的日期以及截至到访谈时的抗疫天数。研究者首先提出访谈问题:“您能谈谈您照顾新冠肺炎患者的经历吗?”,并在访谈过程中使用开放式提问获取更详细的信息:“您觉得支援抗疫和您在原岗位上班有何不同?您去支援的第一天,感受如何?您现在感受怎样?您在支援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您是如何应对的?您从外界获得了哪些支持?您还希望获得哪些支持?”等。在支援医护描述经历的过程中,研究者适时询问“关于这方面,您能说得更详细一些吗?”,从而增加访谈深度。
资料分析与访谈同步进行。在访谈结束的24小时内将录音转录成文字,并由访谈者核对转录文本的准确性。访谈13例后,资料达到饱和。资料分析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分析法,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完成,再通过团队讨论达成共识。
研究结果
研究对象包括9名护士和4名医生。他们于1月中旬到2月初,先后进入本院的新冠隔离病房进行抗疫支援。截止到访谈时,已支援时间在4-33天之间。访谈时间在20-60分钟之间(38.62±13.16分钟)。
分析访谈资料最终提炼了3个主题:
01
主题1:“全面负责患者的健康——‘这是我的职责’”。
医护人员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召唤下,自愿投入抗疫,并尽力为新冠患者提供全面的身心照护。医生结合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结合临床经验,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护士在提供重症监护、对症护理和基础护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02
主题2:“在新冠肺炎病房工作的挑战”。
参与本研究的所有支援医护都不曾有在感染科工作的经历,面对这样一种新型疾病,他们需要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与新组成的团队高效配合。在全国支援力量到达之前,高强度的工作让湖北省医护疲惫不堪,医护认为防护物资缺乏和人力短缺是高强度工作的主要原因。全套的防护装备在保护医护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身体考验,并使医护工作难度倍增。医护因为害怕被感染或感染同事及家人,有着持续的不确定感。当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或死亡时,他们有深深的无力感,并为患者及家属感到悲伤。部分医护认为在高压情境下处理医患关系是一种考验,也有医护表示患者更加体谅并感谢医护的付出,因此医患关系得以改善。
03
主题3“面对挑战的心理韧性”。
面对上述的身心挑战,医护人员展现出了较强的心理韧性。医院、同事、亲友及社会的支持,并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并感悟到了收获和自我成长。
讨论
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强烈的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以及齐心协力保家卫国的决心。面临这样一种未知的新型疾病,虽然他们与平常人一样害怕感染、担心家人,但他们仍然勇担重任,尽己所能,为抗疫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本研究的支援医护都较年轻,年龄特征与我国公布的援鄂医疗队年龄构成比相符,说明青年医护在抗疫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与其他重大新型传染病一样,在尚无有效的抗病*药物时,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护理。护士在新冠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需要全面评估和监测患者病情,快速识别并应对病情变化,与医生密切配合和沟通,给予对症护理,预防并发症,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此外,在患者家属无法陪护的情况下,护士还承担了患者饮食起居的各项生活护理。为了维护医护人员健康、提供高质量医疗和护理,管理部门应向医护人员强调自我照护的重要性,设定最大工作时长,合理排班。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变化迅速,治疗手段复杂,对医疗系统,尤其是重症医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许多支援医护缺乏传染科或重症监护工作经验,因此强化培训尤为重要。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有助于增强医疗系统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医院的医护组成新团队并肩作战时,有效沟通和协作尤为关键。护士在促进团队沟通协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营造互相信任和尊重的环境,保持有效沟通,明确个人和团队职责,制定标准化流程,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医护人员对于无意识的职业暴露有着持续的担忧和不确定感。除了提高医护人员的院感防控和自我防护的知识技能,保障防护物资供应,还应有专人负责院感防控的持续培训、监测和督导。支援医护的驻点也需要严格的院感防控措施。
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展现出极强的心理韧性,但当患者遭受痛苦或死亡时,医护人员都流露出了强烈的无力感。虽然本研究的医护人员均认为他们能较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不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但基于以往SARS和MERS疫情的相关研究,医护人员在疫情后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因此应持续监测医护人员的精神健康状况,强化支持系统,必要时提供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此外,医院隔离治疗期间,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出于院感防控考虑,精神心理科专业人员进出病房受限,一线医护承担了提供心理护理的责任。因此,有必要为医护提供专业的心理照护和治疗性沟通培训,以提升医护人员处理患者心理问题的能力。
局限性
由于武汉封城,医院面对面访谈支援医护,只能通过电话访谈。相比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更难与访谈者建立密切关系,且无法收集非语言沟通的相关信息。本研究样本包括9名护士和4名医生,样本组成不均。但本研究目的不在于比较医护抗疫经历有何不同,而是将医护作为团队,描述他们的共性经历,而且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护士占援鄂医疗队人数的68%,因此本研究样本组成较合理。
致谢:衷心感谢参与本研究的一线医护人员,在高强度工作之余,接受我们的访谈。感谢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刘忠纯教授,YFC)、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杨冰香博士,20YJCZH)和武汉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对本研究的支持。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