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化性肺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截断疗法在防治新型冠
TUhjnbcbe - 2021/3/18 19:03:00

导读: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梳理总结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和经验具有现实意义。"截断疗法"对当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就其理论源流及其应用做了阐述,认为其起源于《*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补充发展,20世纪70年代由上海名医姜春华先生总结提出。临床应用时,对隔离的"四类人群"中早期干预,先证而治,可以截断传变;对于轻症、普通型患者,截断疗法与辨病施治相统一,通治方给药,可有效降低转重率;对于重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一人一策,早逐客邪,重视下法,同时注重扶正、脏腑功能保护,可以截断重症转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

欢迎引用本文:

熊可,杨丰文,冯睿,*明.截断疗法在防治新型冠状病*肺炎中的应用[J].天津中医药,,38(1):16-19.

XIONGKe,YANGFengwen,FENGRui,HUANGMing.ApplicationoftruncationtherapyinpreventionandtreatmentofCOVID-19[J].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38(1):16-19.

截断疗法在防治新型冠状病*肺炎中的应用熊可,杨丰文,冯睿,*明(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年12月以来在全球爆发的新型病*性肺炎是一种呼吸道病*性肺炎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新型冠状病*肺炎(COVID-19),具有人群普遍易感性,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中医学将本病归于温病范畴,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又属疫病。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多为呼吸道症状,轻症症状轻微,类似于普通感冒和流感,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会转为重症,表现为肺炎,甚至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多脏器衰竭,严重时导致死亡。其中中医药在COVID-19救治全过程全方位深度介入,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是中国方案的亮点。多年来中医药在与各类传染性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系统的理论。比如截断疗法在COVID-19疫情防治的全过程都起着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文章就中医学的截断疗法在治疗COVID-19中的应用和意义提出几点思考,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1截断疗法的理论源流

“截断疗法”主要包含了“截断”和“扭转”两个方面。“截断”是指采用果断措施和特效方药,直接作用于病处,以求迅速祛除病原或拦截病邪深入,从而阻止疾病的进展和迁延。“扭转”是指扭转病势,使疾病向愈发展。临床上“截断”和“扭转”趋势一致,统称“截断疗法”。中医理论中一直渗透着已病防传、未盛防盛、已盛防逆、瘥后防复等截断疗法的治疗思想。

追根溯源,“截断疗法”起源于《*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尤其针对热病,须及时抓住窗口期采用汗、泄两法,及时截断,跨越病机阶段动态防守,其中“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提示医家在治病时要明晰疾病的传变规律,知其所犯,详其进展,安其未病之地。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对“截断疗法”又有进一步认识。在《金匮要略》篇首就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要注重审“势”堵截,已病防变;另外《伤寒论》中描述阳明三急下证,除“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外,其余症状似不危急,如“发热汗出”“腹满痛”,提出需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泻下以制内热,保真阴,较《*帝内经》的“汗、泄”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有了具体的方药,这也表明张仲景熟知疾病的发展规律,深知病“势”的严重性,宜先证截断,逐邪于外,才能起沉疴,救危重。

明代温病学家结合对瘟疫病因病机的新认识,突破了“燥屎内结”的下法应用原则的束缚,提出可不必拘于燥屎,可早治早下也。吴又可的《温疫论》中曰:“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还有“客邪贵乎早逐”之说,这种“早逐客邪”的观点体现了吴又可的“截断疗法”思想;书中的“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也是对截断疗法用药原则的补充。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治以“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药以治疗温热病斑出热不解,胃津亏虚但未及下焦肾阴,亦是截断疗法的体现。

近代名医赵锡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治疗肺炎不能囿于温病卫气营血理论的束缚,应采用直捣病穴的方法,这也是扭转病势,截断病情发展的思想体现。20世纪70年代上海名医姜春华结合临床经验具体提出了“截断疗法”的概念,主张对一些传染性疾病应早期截断卫气营血的传变,使疾病不再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因循等待。

至此,截断疗法的概念和理论得以确立。综上可见,“截断疗法”的治疗思想起源于《*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补充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由上海名医姜春华先生提出总结,对治疗多种急性传染病有指导意义,截断病势,扭转病程,控制疾病传变,而不是单纯的受制于疾病传变,这就是本疗法的核心。

2截断疗法在防治COVID-19中的应用

“截断疗法”是从提高临床疗效出发而提出的一种治疗学思想,对COVID-19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COVID-19属于疫病范畴,主要病性特点为湿*,可称之为湿*疫。湿*疫是以湿*为典型特点的疫病,湿邪为患往往起病隐匿,起始症状温和,传变迅速,多生变证,缠绵难愈。主要证候要素为湿、*、热、闭、虚,主要侵袭肺与脾两脏,湿*壅肺为主要病机。因此把握COVID-19疫病的属性,知道其传变必定要经过某个阶段,采取先行一步的方法,提前用药,截断其病程的发展,可以为中医救治争取主动。

2.1“四类人群”早期干预,先证而治,截断传变

先证而治是截断疗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对COVID-19防治具有现实意义和临床指导价值。先证而治的含义是指机体已受外邪或疫*侵袭,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仅出现少数非特征性的变化,临床上对还无法明确辨证的患者进行治疗。这也是《千金要方》中所说的“上工医未病之病”“中工医欲病之病”之说。截断疗法就是把握某些疾病本质的属性,知道疾病传变必定要经过某个阶段,所以采取先行一步的方法,提前用药,截断其病程的发展。

根据《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流行病学调查,新型冠状病*的潜伏期1~14d,多为3~7d,具有普遍人群易感性。在疫情严峻时确诊尚无症状者、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发热待查人群有数万人之多,西医除了隔离尚无有效干预手段,但不干预会贻误病情。因此张伯礼院士向中央指导组建议采用“中药漫灌”普施中药的建议被采纳,对此4类人群进行早期干预,明显减少了确诊人数,截断了其发病或由轻症转为重症的传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病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予以中医药早期干预也可截断其发病。致病因素与体内正气相争是疾病邪正消长动态变化的过程,贯穿于温病的始终,决定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对于此类人群早期予以扶正祛邪,根据《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予*芪、白术、玄参、防风、桔梗、*芩、桑白皮等药物水煎服,再配合日常太极拳、八段锦等调护,增强正气,可一定程度上截断发病,如《*帝内经》所云:“正气在内,邪不可干。”

2.2对于轻症、普通型患者,截断疗法与辨病施治相统一

对于COVID-19的治疗,首先必须辨明其病乃湿*疫为患,属疫病范畴,可通过呼吸道传播,有其特定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所以在明晰病势的基础上对轻症、普医院采取隔离方式截断病因,即《*帝内经》中所说的“避其*气”,也是中国自古以来预防瘟疫流行最有效的措施。

根据WHO报道,大约80%COVID-19患者症状较轻,14%左右会转为重症,5%左右转为危重症。因此对COVID-19轻症、普通型患者进行中药干预,截断病势,显得极其重要,降低转重率就可以间接降低病死率。由于轻症、普通型患者达数万人,致病因素一样,症状相近,证同则治同,所以采取的辨病治疗,通治方给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报道显示,医院采用宣肺败*或清肺排*汤剂等中药治疗,收治的例患者无1例转为重症,有效地截断了病势发展。

同时,治疗时也可结合辨病结果及最新中药抗病*研究成果,选择加用具有一定抗冠状病*作用又切合辨证病机的的特效药物,如有研究显示桑叶、苍术、金银花、连翘、浙贝母、生姜、草果7味中药可能通过阻断多个人体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与新型冠状病*的结合位点,预测上述中药可能具有治疗COVID-19的作用,也有研究发现虎杖、大*、山豆根等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有抑制作用。这样有利于截断病情传变,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3巧用下法,降低转重率,截断重转危重症,促进康复

《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1]将COVID-19分为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其中临床治疗期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5型。在证型上轻型分为寒湿郁肺、湿热壅肺型;普通型分为湿*郁肺、寒湿阻肺型;重型分为疫*闭肺、气营两燔型;危重型为内闭外脱证;恢复期分为肺脾气虚、气阴两虚型。但是COVID-19具有发展快、病势重的临床特点,部分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会滞后于真实的病情进展,再加上疫情严峻形势下中药供给到患者服用的速度稍慢,若只见症辨证会有渴而凿井,斗而铸锥的被动之势,因此辨证论治不但要从“有”处入手,也要从“无”处揣测,明晰COVID-19的发展趋势,提前用药截断。根据温病“下不嫌早”的截断疗法思想,通腑泻下可用于COVID-19的治疗,既能祛无形之热,又可除有形之滞,可先病机而至,截断疾病传变,符合吴又可提出的“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临床实践也表明,在治疗乙型脑炎以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时,早期即用大*等中药攻下荡涤邪热,能很好的控制疾病发展,预后较佳。因此在治疗COVID-19时,注重观察患者大便情况,辨证论治,巧用下法,截断病势,阻止轻型转为重型,对于COVID-19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方案中的各证型都给出了推荐的方药,其中湿*郁肺证的宣肺败*汤体现了截断疗法的思想。宣肺败*汤是在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千金苇茎汤等基础上组方。全方共13味中药:生麻*、苦杏仁、生石膏、生薏苡仁、茅苍术、广藿香、青蒿草、虎杖、马鞭草、干芦根、葶苈子、化橘红、生甘草。主要功效是宣肺化湿、清热透邪、泻肺解*。其中加葶苈子、虎杖是为泻肺泄下,先证而治,逐邪外出,截断传变。

根据刘清泉教授在武汉一线的治疗经验,对于新冠肺炎重症有便秘症状的患者,也应及时采用通腑泄浊的方法,而且越早越好。予中药汤剂通腑、泻浊、促动力,生大*30g,厚朴15g,人参30g,枳实30g,玄参30g,生地30g,麦门冬30g,芒硝(另包)15~30g,水煎mL,鼻饲分3次。若大便通,肠鸣音开始恢复去掉芒硝。以上立足于吴又可“早逐客邪,重视下法”的学术思想,早用泄下之法,及时泄下能够防止邪入营血转为气营两燔、内闭外脱等危重症,降低转重率,截断病情传变。

疫病治疗前期以祛邪为主,但求中病即止,不可过用下法而伤正,因此在祛邪后要提前注重扶正,特别是在康复期需辨证调治,重视调补气血阴阳,同时重视精神调护,避免伤正而生变证。康复期虽然核酸转阴,但是新型冠状病*对脏器及免疫系统的损伤仍未修复,因此要重视脏器及免疫系统的保护,避免后遗症的发生,促进康复。

3截断疗法在COVID-19诊疗中的应用意义

COVID-19具有发展快、病势重、威胁大的临床特点,中医学认为其属于瘟疫范畴,主要病性特点为湿*,可称之为湿*疫。湿*疫是以湿*为典型特点的疫病,湿邪为患往往起病症状不严重,症状看似温和,但其传变迅速,可突然病情转重,且病情复杂,多生变证,部分重症,缠绵难愈。因此把握COVID-19疫病的属性,知道其传变必定要经过某个阶段,采取先行一步的方法,在“截断疗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前用药,截断其病程的发展,可以为治疗争取主动。对隔离的“四类人群”中早期干预,先证而治,可以截断传变;对于轻症、普通型患者,截断疗法通治方给药,可有效降低转重率;对于重症患者中西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一人一策,早逐客邪,重视下法,同时注重扶正、脏腑功能保护可以截断重症转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对康复期患者也可根据病情积极辨证论治,促进早日康复,防止严重后遗症出现。

总之,“截断疗法”是从提高临床疗效出发而提出的一种治疗学思想,对COVID-19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应急攻关项目(YFC);国家重点研发计划(YFA)。

作者简介:熊可(-),女,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学心脑血管疾病等。

通讯作者:*明。

本期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截断疗法在防治新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