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的病人
前天晚上,我的手机响了,是杨阿姨打来电话。杨阿姨是我以前在工作中认识的一位前辈,最近几年很少联系了,我心里有点纳闷。
我接听了,喊了一声“杨阿姨,好久没联系啊”,可是电话那头安静了两三秒才传来声音,“小何啊,我感觉我快要跳楼了,我受不了啦!”
我吓了一大跳,赶紧问怎么回事。
“我感觉自己中招了,每天喝感冒冲剂,我现在头疼、头晕,没有力气,体温也不对,我感觉我不行了……”
她听起来有点虚弱,又有点气急败坏,非常焦虑,说话也语无伦次,我一边安抚一边耐心地询问,才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杨阿姨住在杭州,本来今年儿子要回家过年的,但碰上疫情,只好取消。杨阿姨过年孤零零在家,和邻屋另一个也是独居的老阿姨作伴。
杨阿姨所在的小区没有确诊病例,但旁边小区有一例,她所在的小区因此严阵以待,每天楼道里、电梯间里都弥漫着消*水的味道,远远地能看见旁边小区有全副武装的防疫人员出入,楼下的喇叭轮流播报让大家呆在家不要出门。
“就算让我出去,我也坚决不出去,太可怕了!”杨阿姨每天在家吃过早饭后,就到邻屋找那位老阿姨聊天,两人一见面就一定会讨论疫情,今天新增了多少个,死了多少个,专家又说了什么,还是买不上口罩怎么办……
两人打开电视机、手机,看的也全都是疫情的播报。不看新闻的时候,那个老阿姨就喜欢放战争片、灾难片、历史片,都是很沉重、甚至血腥的影片,两人看得心情更加压抑,“我看着看着都哭出来了,但我那个朋友说,现在大家都那么难受,就是要哭出来,看这样的电影有助于情绪宣泄,哭出来就好了”。
这样小心翼翼、心惊胆战地过了十几天,杨阿姨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最近3天她感觉身体有点发热,乏力,头疼头晕,精力和记性很差,有时起床都困难,她不敢告诉儿子和邻居,越想越绝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真的,真的焦虑到了极点,我也知道我可能其实没被感染,因为我没有出去过啊,但我就是感觉自己要死了,我想起小何你是精神心理医生,你能不能帮帮我,我该怎能么办?”杨阿姨都快哭出来了。
结合杨阿姨的描述和当地的疫情,我马上意识杨阿姨确实“中招”了,但中的几乎不可能是新冠肺炎,而是疫情导致的过度恐慌。
幸好她想起可以给我打电话,我紧急给她做了心理干预。否则如果再严重一些,再延误一阵,她极有可能会惊恐发作,甚至可能真的自杀。
过度恐慌从何而来
面对危险,人类有一套非常重要的应激反应机制。
在生理上,我们的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等。这让我们做好了战斗和逃跑的准备。
在心理上,我们会焦虑、恐惧,也会有愤怒和忧虑等情绪,这些情绪会促使我们去做一些思考和判断,到底该做什么才能降低风险?
所以,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下,大部分人的心身反应是应激反应机制的自然体现,是很正常且有必要的。正因为有焦虑,人们才知道要戴口罩;正因为有愤怒,人们才会反思对野生动物的猎杀问题。
可是,如果应激反应机制反应过激,焦虑和恐慌过度了,可能现实中的危险还没发生,我们就被自身的应激反应打败了。
因此,在这场防疫大战中,要警惕的不仅是新冠肺炎的蔓延,还要警惕如杨阿姨那样的“情绪瘟疫”,慎防因此而出现严重的心理、精神问题。
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过度恐慌人群的焦虑和压力源并不仅仅来自于疫情,而是多方面的、叠加性的。
第一,疫情的爆发突然而至,国家在短时间内采取前所未有的应急措施。
由于武汉相关官员和某些专家的判断失误,病*刚开始传播时并没有得到重视,舆论上也一片太平。但在除夕前,钟南山称病*可“人传人”等重磅消息发出后,疫情信息集中暴露,疫情进入爆发期,国家的应急措施也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度和高度。
这个缓冲期是非常短的,仅仅只有一两天,很多人难以适应和接受。
第二,长期居家隔离,自由受到限制,心身自然有所不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除夕武汉封城开始,国家号召全国人民少出门、不串门,做好居家隔离,减少疾病传播,把病*“闷”死。直到现在大家已经闷了大半个月了,虽然除湖北外疫情有所好转,但具体什么时候才能自由出门,还没有定数。
人在固定的、狭小的空间内待大半个月,有如被软禁,又没有确切的终止时间,躯体和心理上自然会出现不适应。
第三,疫情爆发期与春节期盼产生的巨大落差。
在国人眼里,春节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家人热热闹闹、团聚一堂,一年中难得的最放松的假期。可是一个病*让计划尽毁,不仅过年没有了,还整天担惊受怕。
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他们本来就重亲情、重年味,本来满心期待儿女归来,结果变成独自过年,期盼和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这让他们很难接受。
第四,不正确的应对方法,加重本来的焦虑。
及时了解疫情发展,作出应对,这固然重要;但如果疫情信息看得太多、太久了,对疫情和周围的紧张环境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