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化性肺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王宇期待摘下口罩相见的那一天
TUhjnbcbe - 2025/1/4 20:39:00
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1月24日,除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唯一没有彩排过的节目、情景报告《爱是桥梁》引发强烈共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武汉还好吗?那里的群众怎么样了?那些奋战在一线、努力抢救生命的医护人员怎么样了?牵动着亿万观众的心。疫情就是集结号,就在观众观看春晚节目的同时,一支小分队已星夜启程,赶赴武汉。北京西至湖北汉口的次列车抵达河南后,卸下所有乘客,车上除乘务人员外,只剩下4个人,他们是来自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的记者王宇、杨德才、谢琳和赵增欣。这支4人报道小分队,也是总台第一批“逆行”驰援武汉的“援军”。

医院拍摄Vlog出镜

总台央视记者王宇(右三)、杨德才(右二)与河北援鄂医疗队队员合影

●第一次,采访结束有想哭的冲动
  自从得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消息,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就一直持续
  除夕夜,变成了出征日。一次说走就走的采访,对做了12年记者的王宇来说,已经司空见惯。“这样的时刻经历得多了,有情况你随时就得背着包出发。”新闻新媒体中心杨华主任亲自去车站送行。反复嘱托外,她问大家怕不怕?王宇说:“我爸爸是医生,医院大院儿里长大,对这方面没有过多的恐惧。”其实,这也并不是王宇第一次进入充满危险的现场,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深圳山体滑坡,以及一些地震、泥石流等灾难报道的现场,都有他的身影。“我觉得这就是我职业的一部分。我来了,就要做好我的工作。”
  来到武汉次日,王医院的隔离病房采访。“我就想在第一时间进到核心现场。”在这里,他探访了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本身是医护人员,但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自己也被感染,成了患者。”一个叫张昌盛的医护人员,透过小窗口笑着对着镜头比出OK的手势,没有丝毫被隔离的压抑和可能面对死亡的恐惧,“他的那种阳光、那种正能量,真的是自然流露。”王宇说,这是一个心里有光的人,“我第一次在采访完之后,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采访结束俩人加了
  2月6日,张昌盛终于痊愈出院,王宇第一时间去接他。张昌盛总结了自己能够战胜病魔的原因,又一次让王宇感受到这个“小哥哥”身上的阳光。他说:必须相信医生,你如果不相信医生,那么治疗是没有办法执行下去的,一定要把自己身上不舒服的地方表达给医生和护士,他们会做出最专业的判断;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态,你要经常跟自己说“我可以的”。张昌盛希望把这些经验通过王宇的报道传递给更多患者,让大家坚定信心。

王宇在做直播连线前的准备

●采访完,都不知道彼此长什么样
  在医院采访,被感染的风险时时存在,绝不可轻忽,一切都要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行事。“我们以前拍片子,摄像累了,会把摄像机放在地上,我们也可以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儿,但这次就算再累,机器再沉,我们也宁愿把它抱在身上,因为你不确定地上有没有病毒。”
  人员防护要周全,设备也要小心做好防护和消杀。“如果要进隔离病房或病区,我们会更多用手机拍摄,因为手机体型小,防护和消杀工作相比摄像机要简单一些,而且多数时候拍摄效果不亚于摄像机。”他们还会给这些并肩作战的“战友”也自制一些“口罩”和“防护服”。“比如把手机放在一个塑料膜里面,拍完出来,把那层膜给揭掉,再把手机进行消杀,或者在摄像机外面再包一层塑料布。”
  连体防护服、口罩、防护镜、鞋套、面罩、手套……进入隔离病区前,完整穿戴隔离装备需要整整6步。医院,王宇第一次穿好这一套用了半小时,第二次去,他只用了十几分钟,而且穿得特别标准,得到护士长的点赞。和医护人员一样,他们还互相帮忙,在防护服背后用笔写下单位和名字:“央视王宇”、“央视杨德才”……
  “这是我们在采访时发现的一个小细节。在病区里头,所有医护人员都穿防护服,真的是辨认不出来谁是谁。比如我们采访了河北援鄂医疗队队长袁雅冬,她经常说着说着就赶紧跑进里头看病人,你可能一转身,就不知道你的采访对象去哪儿了。这些天全国各地的医疗力量源源不断驰援武汉,这里不仅有本院的医生,还有驰援而来的其他地方的医生,把名字和来自哪里写在背上,也是方便找到对方的一个线索和标识。”
  采访期间,王宇一直有一个遗憾。“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采访的绝大多数的人,我都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他们也不知道我长什么样。”王宇说,他特别期待那一天,大家都能摘下口罩,看清彼此到底长什么样。“因为见到彼此真面目的那一刻,也就是我们‘战疫’胜利的时候。”

总台央视记者王宇(右一)、谢琳(左一)医院医护人员合影

●骗妈妈,我在北京呢没有去武汉
  王宇的家在山西,这次去武汉,怕家里担心,他没有告诉父母。“原计划我春节值完班,初三就会回家和父母团聚。除夕那天,我妈妈还给我打电话,说你哪天能忙完啊,什么时候回来?我就骗她说,你看现在疫情形势严峻,我就不回去了,过一段时间看看,情况稳定了再回去。”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谎言很快就被戳穿了。“大年初一的《新闻联播》里,我就站在隔离病房出了个镜。”很快,电话“炸”响,刚一接通就传出妈妈急切的声音:你在武汉,是不是?“因为出镜时是穿着防护服,捂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我还想着能骗过去,就说,不是不是,我在北京呢。我妈说,别骗我,那下面打着字呢:央视记者王宇。我说哎呀,我们台和我同名的有13个人呢,怎么可能是我?我妈说,绝对是你,你那个声音、那个动作,我肯定认得出来。我说,没有没有,穿了防护服的话声音可能就变了……”过了一会儿,电话又响,这次来电的是二姨,第一句话和妈妈一模一样:你在武汉,是不是?王宇硬着头皮撒谎到底:“不在不在。”二姨说:“你不用骗人,我刚和你妈打过电话,我俩一致确认就是你!”

百般抵赖无果,王宇只好承认了。“我跟我妈说,这儿是危险,但没有想像的那么危险。你在电视上也看到了,我做了那么多防护,医生穿什么我就穿什么,一定平平安安的。”
  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在疫情前线报道,妈妈每天守在电视机前,期待着从新闻里看到儿子的身影,看见了,就安心,没看见,就着急。“在电话里问我,怎么这几天没看见你?我就安慰她,我这两天在做调查节目,所以就没露脸,一切正常,挺好的,很健康。”
  王宇的手机上能看到家里的监控,在武汉惦记父母的时候,他就会打开看看,看到的情景令他这个做儿子的心里发酸。“那几天,我妈每天都哭。”生怕给儿子“拖后腿”,妈妈悄悄躲起来哭,以为儿子不知道,儿子也不拆穿妈妈,“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工作再忙,也要每天打电话给家里报平安。”

医院拍摄Vlog出镜

●战疫情,团队作战才有可持续性
  在武汉采访的每一天,都是在打仗。王宇说,这次新闻新媒体中心赴武汉采访的有19位采编人员,每个人都战斗在不同的阵地上,偶尔相遇也只是点点头,打个招呼就擦肩而过,又各自奔赴不同的战场。“晚上开会时匆匆一见,碰一下当天的采访内容、第二天的采访计划,就又各自忙去了,有的要编片子,有的要写稿子,有的要出去夜拍……”交流最多是在
  在前线,首先要自己不病倒,才能更好地完成报道任务。王宇说,总台给每个前方报道团队都配备了专门的制片,全力提供后勤保障。“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帮我们买牛奶,买水果,通过各种方式帮我们补充营养。武汉的大多数饭店都已停业,也没法点外卖,我们刚来时只能吃方便面,后来这些制片们很给力,联系了一些餐饮企业给我们供餐,起码保证我们每天都能吃上盒饭,他们每天还要往返于火车站和驻地之间,帮我们拉物资,因为有他们的辛苦付出,我们记者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在新闻现场冲锋陷阵,他们也是‘逆行’团队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王宇说,虽然作为出镜记者,出现在观众面前进行报道的是他,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有很多‘战友’:记者、摄像、制片……北京的后期团队也提供了强大支持。这种重大报道,必须得团队作战,才有可持续性,才能让每个人更好地发挥作用。”
  目前,中宣部已调集多名记者,全力以赴,深入湖北和武汉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希望我们真实、客观的报道,能够促进当地医疗快速收治,及时隔离,阻断传染源;希望我们的共同努力,推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尽早打赢。”

王宇(左)和同事杨德才在隔离病区采访拍摄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宇期待摘下口罩相见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