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童朝晖。
蔺珊近影。
蒋荣猛近影。
在湖北和武汉人民遭受疫情打击的关键时期,广大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当前,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但现在远没到鸣金收兵的时候,需要继续保持头脑清醒,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善作善成。
因此,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医务工作者,还将继续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他们不愧为抗击疫情“最大的功臣”。医院援鄂医疗队三位同志的抗疫事迹,以此展现武汉一线医务工作者们“不获全胜不收兵”的精神风貌。
医院童朝晖——
责任感使命感让我们挑起重担
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呼吸与危重症专家童朝晖,作为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抽调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的成员、国家卫建委医疗救治组的专家,早在1月18日就抵达了这次疫情“风暴”的最中心——武汉。
面对未知的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童朝晖和同事每天深入临床一线,医院巡视,指导并积极参与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经验以及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新冠肺炎的诊疗规范、流程,比如:探明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点,制定了预警指标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和危重型的诊疗方案;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管插管规范;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药物治疗建议;提出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症医学需求等。他们的医院、支援的医疗队及全国医务人员诊治新冠肺炎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同时,针对疫情的变化情况给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资源配置等建议。
童朝晖等专家主要负责医院、医院、医院、医院西院、医院、医院医院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到武汉市及郊区30多家巡查,筛查出重症危重医院治疗。他还经常奔波于黄冈、黄石、鄂州、孝感等地指导危重症患者救治,以期让武汉周边地区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同质化。临床工作中,他坚持调查研究,在患者床边观察疾病的临床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期间,他通过查房、指导治疗、培训医务人员等形式,挽救了大量重症患者的生命,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对疫情的控制起到较大的帮助。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他总结心得体会,撰写临床工作札记,提醒同行,警惕新冠肺炎与SARS临床表现的不同之处:“没有明确接触史、不一定发热、轻微咳嗽或没有明显呼吸道症状、可以有头疼,潜伏期可达两周以上。总之,有些病人表现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看起来不像病人、不容易被重视和识别,表现比年SARS狡猾。‘二师兄比大师兄更狡猾’。”
有时,他大声疾呼:“重要的事情说遍也不知道是否有效!对于在%的给氧及较高条件下的无创通气2小时,氧合指数仍小于的患者,应该尽早进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
有时,他语重心长:“每当国家有灾难和疫情的时候,人们都会希望能找到一种特效药物来控制相关疾病。就现在湖北和武汉的疫情来讲,最重要的工作是积极防控,控制源头、找到有效的防控措施,并积极推进落实;同时积极救治患者,特别是重症、危重症患者。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不仅普通老百姓要讲科学,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临床专家更应该讲科学。”
有时,他沉痛反思:“今天怀着无比沉重和痛苦的心情谈谈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营养支持问题……”
“医生的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的一种使命感,见了病人就要救。”童朝晖说,“另外我们呼吸专业的特点就是这样,面对呼吸系统传染病,我们无形中就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挑起重担。”
医院蔺珊——
那个“阑珊”是“蔺珊”
“能帮我找一下阑珊吗?”
不久前,在医院西院区,几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康复出院。其中一名出院患者到处寻找一名叫“阑珊”的医护人员:“我在住院期间,她对我们照顾得特别好,还帮我剪指甲,我特别感动,我要当面感谢她。”然而,这位患者找了一圈,最终也没找到他要感谢的“阑珊”。
后来,一位记者把这则“寻人启事”医院援鄂医疗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