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无恙时,武汉再相聚。
国庆中秋双节合璧的假日里,武汉信守了与全国人民的承诺与约定,笑迎八方宾客。
“我们回武汉了。”那些白衣执甲,驱散黑暗的援汉医疗队队员们,佳节重返武汉时,用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回”。
从“去”变成“回”,一字之差,是情感的宾主转换,是休戚与共的精神羁绊。武汉,已然成为他们心中的故乡。
武汉,是责任彰显地。难忘疫情焦灼之时,4万多名白衣战士,闻令而动驰援湖北,决胜武汉。广东援汉医疗队护士卢俊,国庆长假前回武汉,看望88岁的冯保会和83岁的李绍华夫妻。1月初,两位老人同时患上新冠肺炎,经广东医疗队悉心治疗后康复。“和爷爷奶奶相处久了,一直惦记着他们。”在冯爷爷家,卢俊和两位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生命至上,心系每一位患者,援汉医疗队队员与患者之间的特殊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医患关系。经历生死,走出黑暗,已是亲人。有亲人的地方,就是故乡。
武汉,是生命托付地。英雄者,国之干,舍生忘死,不畏艰难。上海医疗队黄建芳医生,疫情防医院。10月3日,黄医生一家登上黄鹤楼,看到如今的武汉街头人如潮水,她觉得骄傲自豪。丈夫陈前说,当初得知妻子要援汉,同为医生的他,恨不得替妻子去。但考虑到妻子是感染科医生,比外科医生的他,专业上更适合,只能含泪送别。疫魔肆虐时,这样的送别,每一名援汉医疗队队员都曾经历。前路未可知,一眼或永别,但抗疫的勇士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献我英灵,唯有故乡。
武汉,是未来期许地。当各大高校新生,陆续报到时,人们欣喜地发现,不少援汉医疗队队员的孩子,考到了父母战斗过的武汉念大学。来自上海的新生孙乐,选择了武汉大学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疫情期间,医院,负责接收重症患者。大学所在地,是除家乡外,孩子学习生活最久的地方,是成长立志之所。孙乐说,他希望成为像父亲一样的医生,毕业后为武汉的医疗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蓬勃发展的武汉,是承载理想的好地方,未来可期。留武汉,新故乡。
而今江城已无恙,英雄的精神和感恩的情怀,已融入城市的血脉与肌理。无论是全体援汉医疗队队员,还是支援雷神山、火神山建设的外地工友;无论是山东寿光为武汉捐赠蔬菜的菜农,还是重庆巫山为武汉赠送柑橘的果农……那些千千万万,帮助武汉斗罢艰险,走出至暗的人们,你们的恩情,武汉人民铭记于心,欢迎你们常回武汉。
从此,武汉是故乡。
上海援汉医生登上黄鹤楼!
一个月前,她把女儿送到武大读书
(图为陈前、黄建芳、陈石聪(从右至左)在黄鹤楼登楼远眺武汉美景。记者史伟摄)
10月3日上午,上海援汉医生黄建芳与丈夫陈前,带着女儿陈石聪,登上了黄鹤楼。一个月前,女儿考入武汉大学医学部,趁着国庆假期,一家三口决定故地重游,看看武汉现在的样子。
02:08“我感觉现在的武汉完全恢复了活力。”从免费入住的纽宾凯希璞酒店出来,黄医生一家坐上高德打车去黄鹤楼。送他们的司机名叫成冬,是疫情期间高德打车与风韵出行“免费医护专车”接单最高的司机。成冬说,他医院的医护人员,感谢黄医生勇敢支援武汉。
“妈妈,你看那边,真好看!”一家人登上黄鹤楼,女儿陈石聪指着远处的龟山电视塔说。听到这句话,再回望自己曾经的“战场”,看到如今的武汉街头人如潮水,黄建芳医生感到“有点自豪”。
(图为陈前、陈石聪、黄建芳(从左至右)在黄鹤楼前合影。记者史伟摄)
今年2月19日,医院感染科的黄建芳,医院。有着丰富感染科工作经验的她,医院主要负责院感工作。
1月,黄建芳将自己要去武汉支援的消息告诉了丈夫陈前。丈夫陈前是复旦大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得知妻子要去援汉,陈前的第一个念头是,自己能不能替妻子黄建芳去。但是,陈前立马又理性分析:“我是外科医生,她是感染科,从专业上来说,她去要比我更合适。”
(图为黄建芳医生所在医疗队出征。受访者提供)
不管是作为丈夫,还是作为医生同行,陈前都十分相信黄建芳的专业能力。“她那么多年的专业性实践,是能够做到保护自己的。”每一天,陈前都叮嘱黄建芳,一定要好好休息好好吃饭。
(图为黄建芳医院。受访者提供)
2月19日至4月6日,黄建芳一直坚守医院。这段日子里,她经历了复杂的情感变化。自己所在病区成功治愈了第一个新冠患者,黄建芳高兴得立马将这个消息告诉远在上海的丈夫。“有一个病人出院了。”
同时,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