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化性肺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了解新冠肺炎的这6个真相,你就不慌了
TUhjnbcbe - 2024/7/15 17:07:00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元宵过后,春节算是正式过完了,但是,我们所熟悉的平常日子,远未到来。

一个朋友说,我快撑不住了,每天忍不住刷新闻,每天的心情都不平静。

心随境转是世间常态,能理解。

好多天来,我的朋友圈里都在流传这句话: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然而,我却始终觉得,挺身而出的凡人,就是从天而降的英雄。

换句话说,所谓英雄,不是不怕,而是心有恐惧却依然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虽然艰难却仍然勇敢去面对。

客观地说,很多人日常其实做不到这样的担当和勇敢。

正因如此,当人们在碰上挫败、心随境转时,还能够不失去承担的勇气,不失去保持平和的能力,超越惯有习气,便显得格外可贵和不凡。

在自我隔离的第一个14天里,我情绪状态也一直不好,焦虑让我整个人都紧绷着。

后来,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告诉我,焦虑其实会降低人的免疫能力,盲目的恐慌和焦虑除了给自己添堵之外,不能产生丝毫价值。

我忽然意识到,也许是该止损,试着找回平静了。而当我慢慢去分析这次疫情的始末,恐慌感慢慢就消失了。

所以,今天,我想把我自己的经验,也分享给你们。

新冠状病毒,没我们想象中可怕

今天一早,最新消息出来了,确认新冠状病毒属于SARS相关冠状病毒。这么一来,新冠病毒肺炎在我们心中的样子就更清晰了一些。

最容易让我们恐慌的其实就是未知。了解得越多,越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恐惧。

实际上,人类给病毒是有分级的:

我们目前知道的厉害病毒中,埃博拉病毒是排第一位的(病死率%),只有P4实验室(最高级别的生物实验室)才具备处理这个疾病的能力。全球公开的P4实验室只有9个国家,中国武汉有一家P4实验室。

冠状病毒则比埃博拉病毒毒性弱一些,P3实验室就能够处理,医院都有P3实验室。

而冠状病毒是个大家族。这个家族中排第一的,是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死率37.8%);排第二的是SARS(病死率11%);我们目前这个新冠状病毒排第三(截至目前病死率2.7%)。

简单来说就是,新冠肺炎的传染力比非典强,但致死率比非典弱。它是弱化版的非典,是强化版的流感。

而且,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死亡病例都是本身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因为新冠肺炎引发的多重并发症去世。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相关部门还没有发现病毒变异的情况。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既不轻慢,也不过分恐惧。放松心情,好好配合国家的政策,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我们一定能够像当年非典一样,打赢这场仗。

买不到口罩,也不要太恐慌

最近,我身边有太多人吐槽买不到口罩的问题。

尽管不断有民间爱心人士在捐助物资,其他国家,比如日本也都在给予暖心的国际援助。但是你们知道吗?事实上,中国才是医疗器械生产大国。

其他国家是没办法给我们捐助太多物资的,因为世界绝大部分产能都在我们这里。

所以,这能否算是不幸中的一个好消息呢?起码掌控权一直在我们国家自己手中。

一位在美国求学的心理学老师打趣说:现在真正恐慌的是美国人,因为所有口罩是中国生产的,如果发生在美国就完了。

之前我们国家一直是节假日,如今大部分厂家都陆续开工了,过阵子情况就能好转了。

而且,如果不出门,或者出门开车,也不用戴口罩。像网传的某位仁兄开着车子还一次戴十几个口罩的,就大可不必了。

能窝家里就窝家里好了。

十七年前,非典的时候,我们也搞过封闭,那时候是真无聊。

现在不一样了,虽然线下聚会搞不了,线上的通讯工具却能够让我们轻松保持联络。

我老公最近就跟他的好基友们线上成立了“留守儿童互助小组”——他们自称“留守儿童”,每天隔着屏幕或者聊天,或组团吃鸡,小日子倒也过得还不错。

所以说,我们今天的技术、设备远远超过十多年前,这也是不幸中的幸运所在。

有时,比病毒更害人的是恐慌本身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个说法,很多癌症病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即,人的情绪状态不好,会导致整个身体机能受影响,抵抗力降低,判断力下降。

比如,一线医生们就曾反映过,最开始武汉出现的蜂拥就医人群中,很多人只是普通感冒,医院,这样反而导致很多不必要的交叉感染的发生。

再比如,某些媒体说某种药对于抑制病毒可能有效果后,就出现深夜排队疯抢的现象,把钟南山院士“不要出门”的叮嘱完全抛到了脑后。

更有不少人开始宣传一些自家抗疫的“祖传秘方”,把几种中药混在一起,就称其是可以预防病毒的特效药,引得不明真相的群众各种囤积。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证实,目前尚未有任何科研机构研发出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状病毒肺炎的药。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觉隔离,同时提高自身免疫力。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各种谣言轻易鼓动。安心在家,就是我们很多人能为疫情好转做的最好贡献。

某些行为的确恶劣,但不至于上纲上线

一个朋友说:最近对于人性的阴暗面非常痛心,感觉整个人都要崩溃了。

为什么一线医护人员那么辛苦,还有人要去伤害他们?这个民族、这个世界还有希望吗?

首先要说,伤害医护人员的行为必须要受到严惩,但是,这些个别行为不至于让我们对整个世界失去希望。

从心理学角度说,普通日子里,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就是有好有坏的。面对高度的压力和死亡威胁之时,一些本来心理就不那么健康的人有了出格的行为,也是能理解的。

因为情绪的累积必然会出现一些行为的改变,比如有的病人去撕医护人员的口罩,甚至向他人吐唾沫。人命都要没有的时候,很容易会出现高度的愤怒、撒泼、伤人甚至自杀等攻击行为。

我们只能说,极少部分的人,他们的脑子本来就是有些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失去理智了。但我们不该把这些人的行为上升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层面。

即便你要把某些恶劣行为上升到人性的层面,但永远也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快乐与哀愁,幸福与苦难,光明与黑暗,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孪生兄弟。

而越是看起来没有希望的黑暗之境,在那被遮掩的云翼之后,光明便越是耀眼。

有些人比我们苦多了,可他们还在相信着

大家还记得林生斌吗?他前些天捐赠了个口罩,价值9万元。

而在两年多前,他刚刚经历了一场人间惨剧。由于好赌成性的保姆莫焕晶发了歹心,导致林生斌失去了他的妻子和3个孩子。

从此,苍茫人世间,他独自飘零。

那之后,他逐渐走上了公益之路。

谁能有他苦呢?

然而,他说:我会尽我所能继续做公益,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另外一个故事,则来自浙江湖州,吴兴区吉山四社区,一位拾荒的林大爷。

他今年83岁了,家里还有一位84岁的妻子瘫痪在床。

就在前不久,林大爷捐了一万元给疫区。那一万元,完全是他一个垃圾桶一个垃圾桶地翻纸壳攒出来的。

网友们知晓了林大爷的故事后,心疼极了,于是发起筹款,把大爷捐出去的钱给“还”了回去。

拗不过大伙儿好心,林大爷无奈收下这笔钱,转身又走进了社区,说要把这一万元再捐出去。社区工作人员不忍心收,拒绝了他。

可林大爷没放弃。

他拿着网友们的一万元,走到银行,将钱汇到了湖州市吴兴区红十字会账户上。

在捐钱的过程中,林大爷一直强调不要写他的名字:

“国家有困难,我就出一份力,不要写我的名字,也不要报道我,要写名字,就写一名知恩者。”

这样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

他们处境如此艰难,却还相信善,相信爱,相信这人间,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信?

反正我是信的。

我相信,希望一直是在的,这世界,也一定会好的。

与其陷在情绪里,不如行动起来

昨天,因为半个月没出门了,我家儿子有些闹情绪。我深表同情地摸了摸他脑袋,他很快溜掉了。

然后我就听见他在厨房忙活了一阵子,端来两个煎荷包蛋,自顾着吃起来。

这吃货边吃边说:有我最爱吃的,心情立马好多啦!

我忍不住佩服起小朋友的智慧:如果坏情绪一直困扰我们,那就做点什么,试着去摆脱它吧。

我一个身在武汉疫区的朋友,这些天的生活已经开始恢复正轨:陪儿子做网课的各种准备工作,自己和爱人也启动了家里办公模式。

她说:一家人各做各的事,互不打扰,内心的焦虑就少了很多。日子总要继续的,而工作让我安心。

她的状态,给了我很大触动。

尽管到今天为止,我们真的看了太多让人寒心的事,感受到各种悲凉和愤怒,但是,不会永远如此的。

如梁文道先生所说: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历史在不断重演,很多事情让我感受到今天这种悲凉,可是历史不会永远是这样命定的,我相信它还是有可能在我们每个个体的能动性之下,得到一些改变。改变会发生在什么地方?会是什么样的改变?会有多大程度的改变?什么时候改变?坦白讲,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不相信这一点的话,我们又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难道就只能够接受吗?对不起,我不接受。

是的,我们不能如此被动地接受。

至少,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些有“希望”的事,一些我们认为“对”的事,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比如跑步能让你感觉好一些,那就在家运动;比如听音乐、做瑜伽的时候能好些,那就去听音乐、做瑜伽;比如读书、学习能让你不那么焦虑,那就去读书和学习。

即便不断失望,但永远也不要绝望。

南方周末在的新年献词里这样写道:

我们扎根于这个伟大的国度,无畏一切考验的淬炼,因为这是我们的梦想之地,哪怕荆棘仍在,依然通向山顶,值得我们不停脚步,值得我们咬牙坚持。

年,我们抗击了大洪水;年,我们击败了非典;年,我们扛过了冰灾;年,我们挺过了汶川地震;年,我们众志成城,一定也会打败新冠肺炎!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其实最后对本次疫情起到主导作用的,恰恰就是我们普普通通的每一个人。一起不出门,一起加油!

所以,怀抱希望,保持冷静。

待到春暖花开时,你我繁华与共。

1
查看完整版本: 了解新冠肺炎的这6个真相,你就不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