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当前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超过18万例病例。从全球疫情周期来看,如果说中国疫情高峰期已过、日韩疫情拐点将现、欧洲疫情正处于发酵阶段,成为全球新的疫情中心的话,那么美国、英国等国的疫情可能处于疫情爆发的初期,我们必须充分估计疫情及其影响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不确定性。
全球疫情拉响警报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巨幅动荡,下跌速度堪比年金融危机。美国、欧洲、加拿大、韩国、日本、巴西、墨西哥等多国股市触发熔断机制,作为全球“避风港”的美债资产也遭遇大幅抛售,美国四大科技巨头市值损失1.3万亿美元。尽管美联储宣布向短期融资市场注资1.5万亿美元,全球各国紧急救市禁止卖空交易,但“风险模式”还在继续。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几十年来全球未曾经历过的一次危机,突出表现在:
一、这是一场复合型的危机
与以往危机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或金融危机不同,这次危机是复合型危机,其影响路径主要来自于三个层面:一是公共卫生层面;二是社会经济层面;三是心理预期层面。与年至年的危机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相比,而这次新冠疫情主要是一次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当未来6至12个月存在不确定性时,市场通常会惊慌失措,市场情绪极度脆弱,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引发市场的剧烈动荡。
更为严峻的是,每一层面都以复杂难以预测的方式与其他层面交互影响,甚至形成螺旋式上升的风险。冲击方式几乎是全方位的,疫情损害全球经济的方式会通过贸易、投资、金融、产业链、人员跨境流动等渠道对我国产生多重不利影响,但更为严重而棘手的是其溢出效应。疫情之下,一些国家采取了更加保护主义色彩的干预措施,如对疫情较重的国家实施旅行禁令、推动制造回流、加速经济“脱钩”等做法无异于对全球经济及全球化进程的“二次打击”。
二、这是一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危机
事实上,同步衰退会比单个经济体的衰退更深重,持续时间也更长。受疫情波及较大的中、美、日、韩等国作会通过“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两个层面决定全球遭受经济损失的规模。由于疫情在不同国家之间爆发、演进及拐点的周期不同,以及全球供应链中断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绝不可低估这场疫情的严峻性、复杂性及对后续风险的影响。
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全面显现。中、美、欧、英、日、韩等全球主要经济体和贸易大国几乎无一幸免,其GDP及进出口总规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六成和接近五成。从产业划分来看,全球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全球消费品领域出现了成品库存大幅减少、订单交货延迟、生产线停摆、收入严重下滑的现象。在高科技与电子产品、汽车、工业、重型机械、半导体和医疗设备等领域,也因为零部件短缺或供应链中断而受到非常大的冲击。
事实上,全球制造业对亚洲的依赖在疫情中更加凸显。全球制造业产出的50%以上来自亚洲,年亚洲制造业GDP超过7.1万亿美元,其中的三大支柱是分别中国(4.1万亿美元,占亚洲的58.3%);日本(1万亿美元,14.7%);和韩国(亿美元,6.3%)。所以我们看到第一波疫情对全球制造业冲击特别显著,数据显示,2月JPMorgan全球制造业PMI降至47.2,制造业产量和新订单录得自年4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全球制造业增长创十年新低。最新公布的美国3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较上月下滑34.4,降幅为历史最大。中国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下滑24.5%,其中制造业下滑31.5%,其对经济的影响远超预期。
在IMF定义中,如果全球经济增速低于2.5%就算是经济衰退。OECD近日发布的最新中期报告《新冠病毒:全球经济面临威胁》预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将降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可能为1.5%。联合国经济学家警告称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损失将高达2万亿美元。摩根大通对欧美最新预测,美国一季度增长-2%,二季度-3%;欧盟一季度-1.7%、二季度-3.3%。
不过,疫情到底对全球经济影响如何还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经济受打击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疫情传播速度、感染人数与持续时间;二是研制疫苗时间;三是各国政府能否成功遏制疫情。如果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到下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其经济损失将难以估量。
三、这是一次可能引发更大次生灾害的危机
为应对前两次危机,各国政府和央行严重透支了财力和政策工具,不但把世界拖进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时代,也让各国政府债台高筑。目前,IMF已经宣布准备动用1万亿美元贷款能力应对新冠疫情。事实上,经历过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年的欧债危机,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也十分有限,特别是欧洲、日本两大央行实际利率已为滑入负值,美联储甚至两次密集降息,并重启量化宽松政策,包括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亿美元的抵押支持证券(MBS)以及追加亿美元的隔夜回购操作。
欧洲是除中国以外最严重的地区,但与全球主要央行采取紧急降息行动不同,欧洲央行最新利率决议虽延续了宽松立场,增加亿欧元的资产购买规模,却并未加入降息潮,这凸显了其货币政策面临的“囚徒困境”。去年9月,欧央行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货币宽松计划,不仅在负利率基础上下调存款利率10个基点,更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进程。截止今年2月,在全球所有未偿付债务中有25%为负收益债券,大约为16万亿—17万亿左右。全球负利率债券高达16万亿美元。不仅德国、日本已经为负利率债券,美联储紧急降息个基点至零利率后,今年4月23日到期的美国国债收益率也一度跌至-0.01%。二两周前,该国债收益率还是1.5%。
事实上,在长期利率降到零甚至为负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几乎是无效的,印钞和购债也难以起效,特别是负利率侵蚀银行利润加之信贷紧缩,低评级的主权债成本会进一步上升。而那些依靠发行长期债券的金融机构,比如养老金、保险公司以及主权财富基金等可能会出现亏空,不得不通过抛售资产来偿付债务,这样以来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市场的动荡。
面对全球经济受到的历史性的冲击,西方国家政府拿出数万亿美元财政资金来遏制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的经济冲击波。美国重磅推出亿美元的经济救济资金;欧盟提出包括亿欧元投资计划的应急措施,并允许各国暂停履行预算承诺外。德国财政部计划还通过国有银行KfW将向受影响的企业提供无上限的贷款支持,首阶段提供额度至少为亿欧元,为战后金额最大的援助措施,对比年金融海啸期间,提供额度仅为亿欧元,显示出在危机面前欧盟和德国已经放弃一直坚守的“预算平衡”信条。
需要警惕的财政刺激引发的债务风险,诸如美国、欧洲以及新兴经济体。世界银行早前就预测,全球正迎来第四次债务浪潮。从历史上前三轮债务潮来演进规律看,每一轮债务危机都会由风险厌恶情绪飙升、风险溢价与借贷成本大幅上升,以及经济增长放缓侵蚀债务可持续性等因素而触发。据国际金融协会最新报告预计,年全球债务或将创下逾万亿美元的纪录高位,发达经济体债务占全球债务的50%之多,与GDP比率高达%以上,全球疫情大爆发很可能成为脆弱债务链条的导火索。
首先看美国。当前,美国政府债务达到23万亿美元规模。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美国政府债务只有不到15万亿美元,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近60%,而目前其政府总债务占GDP比重已经接近了%。尚且不论美国的企业债、次级债中有多少大到不能倒的企业需要美国政府“兜底”,仅仅政府政务就已经美国经济就已经入不敷出。如今,美国再次推出“零利率+QE”的货币放水政策,亿美元+资产购买计划需要分销,尽管其中有亿美元的机构支持抵押贷款证券,但是依然有近1万亿美元的债务将以国债的方式向全美国,以及全球分销,成为危机转嫁的又一风险源头。
其次看欧洲。在欧盟主要经济体中,意大利债务风险仅次于希腊。根据意大利央行数据,年意大利政府债务高达2.38万亿欧元,占GDP比重为.8%,超出欧盟60%债务警戒线两倍之多,比年增加了22.3%。从财政收支情况来看,法国债务形势也不容乐观,且财政赤字在欧债危机后一直持续攀升,年政府债务将近2.4万亿欧元,占GDP中的突破%,达到为.4%,疫情会加剧法国债务继续大幅上升。公共医疗资源的挤兑以及为挽救经济而采取的大规模财政刺激之下需要提防欧债危机卷土重来。
第三看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债务连续八年激增,速度之快超乎想象,特别是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一些国家借入大量外债,使得外债与GDP之比出现明显上升。当前,在全球金融市场极度动荡以及需求断崖式下降的背景下,以资源能源出口为主导的一些新兴经济体货币出现大幅贬值,如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是今年以来货币贬值最为严重的国家,这些国家可能遭遇新一轮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引发新兴经济体次生性危机。
综合来看,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大规模降息也好,财政救助也好,并非特效药。央行无法修复中断的全球供应链,也无法消除人们对疫情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情绪,唯有疫情真正平息,或许才是经济活动修复的开始。
可以预见的是,这次危机的外溢效应是长期的和深刻的。近年来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可能借势进一步发力。当今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与利益争夺也处于热度期,地缘政治矛盾和分割有增无减。与年完全不同的是,一些大国在危机面前“自扫门前雪”,疫情冲击让这种矛盾更加尖锐,供需失衡的局面会更加明显。除此之外,这场疫情也可能加剧全球产业布局的挑战,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世界把中国作为制造业核心基地这个重要的依赖问题,甚至美国也借此推动中美“脱钩”,这势必导致各国制造业与产业链重新洗牌,对我国全球化战略也将生产深远影响。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芸茜主编: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