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化性肺炎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时代成就了赵本山二谈赵本山现象
TUhjnbcbe - 2020/6/11 13:12:00

时代成就了赵本山二谈赵本山现象,


我相信这话是赵本山从心坎里说出来的。赵本山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道,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线红星,并且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要从心里感谢这个时代,正是这个时代成就了赵本山。


根据认可的说法,赵本山初露头角是在一九八二年。那时他是中国辽宁铁岭县文工团的一名小演员,一出拉场戏(东北二人转的一种表演形式)《摔三弦儿》显示出赵本山的艺术才华。当时有“铁岭有个县剧团儿,有个名剧《摔三弦儿》”的说法,可见这小戏在当时的名气有多大。一九八五年,辽宁电视台导演李龙跃把这个小戏拍成戏曲电视剧,在全国获奖,赵本山浮出水面。后来赵本山在电视剧《雪野》中扮演的老乐子,引起了更多的关注,这就是时代使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势头最好的时代。中国人开始敢于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性欣赏,被文革中“高、大、全”“,假、大、空”搞得视觉疲劳的中国人,看到赵本山这样生活化、自然化的表演,不觉眼前一亮。赵本山没有受过专业表演训练,那时还没有走出过家乡,他没有接触过专业文艺团体,不懂专业表演技巧,也就一丝一毫专业表演的毛病都没有。他是在满足中国最底层的观众,农民观众和小县城观众的欣赏要求中,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的,而这种表演风格的特点就是细节真实,生活化。赵本山长期生活在农村,在基层,他只知道这种纯自然表演中的夸张能得到老百姓的笑声,而夸张到什么程度有观众效果,完全是赵本山在一场一场演出中自己琢磨出来的。正是这他种不会表演的表演,让中国观众觉得看了舒服。当姜昆出差到铁岭,看了名不见经传的赵本山的演出时,不禁惊叹:“这是一个天才!”这又是一个机缘巧合,姜昆长年在东北兵团工作生活,兵团也是种地,接触的也是田野文化,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姜昆和赵本山是在黑土地文化上一拍即可,才有了姜昆把赵本山带到央视春晚的后来。


赵本山在央视春晚一亮相,立即轰动全国。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呼声。以前的央视春晚,基本由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员出演。专业文艺团体的艺术水平没有问题,但长期生活在大城市,地气味不足。当赵本山未出现时,观众对这一问题感觉不深,赵本山一出现,这个戴着趿拉沿儿的帽子,走着外八字步的纯朴风趣的农民,在大年三十晚上,和观众说着“疙瘩话儿”的时候,观众欣赏文艺一本正经的神经被触动了。他们马上接受了这个“穷欢乐”的东北农民,他们在“赵老蔫”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希望自己具备又不具备的影子。这种在压抑生活环境中的自寻其乐的心态,是中国老百姓向往的。所以,赵本山从出现在央视春晚的第一年起,央视春晚就离不开他了。这不是央视春晚和赵本山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而是那个时代的需要。


我们回想一下赵本山的春晚上品多年的细微变化,我们更会明白时代怎么成就了赵本山。


我们现在说的央视春晚,一般以1983年第一次现场直播为开端。那一届的春晚小品以王景愚老师的《吃鸡》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应该说,那个小品是真正的戏剧小品并非电视小品,小品本来是戏剧教学中的一门课程,用来训练表演的一门基本功。《吃鸡》是一个形体小品,整个小品表演中,演员一句话也没有,通过形体表现一个故事,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演员的基本功给予肯定。这种小品也可以叫哑剧小品。同样,1984年春晚,游本昌老师表演的《洗澡》也属于同一类型。简单捷说,后来央视春晚上,出现了陈佩斯和朱时茂合演的小品,这种小品有语言,有情节,有故事,严格说已经是一个出小戏了。可是当时就还叫他小品,也就叫下去了。陈佩斯和朱时茂占据了央视春晚小品王的地位多年,直到赵本山出现。我们说从王景愚、游本晶、到陈佩斯再到赵本山刚入央视春晚的小品都是什么题材呢?《吃鸡》(王景愚)、《洗澡》(游本昌)、《吃面条》《拍电影》《羊肉串》(陈佩斯、朱时茂)、《相亲》《我想有个家》(赵本山、*晓娟)。当然,还有郭达、*宏、蔡明、杨蕾等都曾在央视春晚有精彩的表演,这里不赘述。这一时期的央视小春晚小品,还是以轻松欢快的生活细节为主,引起观众放松的一笑。1995年,赵本山在央视春晚上表演了《牛大叔提干》,把当时的吃喝腐败的不正之风直接编入小品,引起巨大反响,接着1996年的《三鞭子》,1997年的《红高粱模特队》,1998年的《拜年》,都直指当时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风气,在嘻笑怒骂中,对不良社会倾向进行了抨击。应该说,那是一个可以在春晚上抨击社会不良风气的时代,而赵本山和他的团队有这个实力,有这个基础,他们在最基层可以说天天看到社会上的,官场上的不正之风,让他们讽刺这些,他们手到擒来,每年都可以创作出这样让观众看着过瘾的节目,而这一层功力,其它生活在大城市里,在宾馆里搞创作的小品团队是很难做到的。但我们很快发现,从1998年的《拜年》之后,我们再也看不到赵本山有针贬时弊的小品上春晚了,代替这样的主题的是《卖拐》《卖车》这类大忽攸的作品,发展到《不差钱》《捐助》《同桌的你》这样拿着无聊当有趣,引起较大争议的作品出现,至到赵本山宣布退出春晚。


我们看央视春晚小品的变化进程,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认为,当春晚小品以满足人们健康的娱乐性为基本任务的时候,赵本山杀进了小品行列,他有这个实力;当有一种观点希望小品能紧跟*治形势,增加*治内容的时候,赵本山又有这个实力,他的来自基层的创作团队有生活有胆量跟上*治形势;当这种紧跟*治形势的小品被认为可能诱导出不稳定因素时,有人又希望小品远离*治敏感问题,用其它笑料代替*治主题,这又正中了赵本山团队的下怀,他们这个长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县城里的创作团队,“唠屁嗑儿”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于是有了被肖鹰等学者认为是“低俗”的小品连年出现。可是,央视乐此不疲,年年求着赵本山上央视春晚,此时的央视,认为没有赵本山的春晚他们心中无底。据说,赵本山最近几年在春晚中演出的小品,都不是赵本山最初创作的题材,说赵本山小品最后陷入低俗,那应该是央视春晚的要求。其实,赵本山不是不想针贬时弊,他的团队还有若干个能让老百姓叫绝的针贬时弊的小品,只是不断被审查者枪毙。用赵本山的话说:“干他都干了,他就不让你说!啥法儿呀!”


从这个角度上说,赵本山的小品深刻也好,低俗也好,都是央视的要求,而央视是时代的晴雨表,好的时代也是时代,差的时代也是时代。赵本山总有紧跟时代力不从心的那一天。当赵本山实在完不成时代赋于他的任务时,赵本山也就完成历史使命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时代成就了赵本山二谈赵本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