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过去的一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对“黑天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极端情况下,经济如何应对冲击和挑战,如何在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实现复苏,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英国央行经济学家理查德·戴维斯把视线投向了“极端经济”。他走访了灾害突发地、工业革命发源地、老龄化地区等9个极端经济体,阐述了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人们如何生存、重建社区、恢复经济和市场;在极端优质的条件下经济为何会走向失败;在代表未来趋势的极端经济体,人们如何应对老龄化。
当下,我们该如何解读《极端经济:韧性、复苏与未来》中所展现的经济韧性背后的力量?如何反思经济政策,更踏实地走向未来?《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吴晨和本书译者之一、浙商资产研究院副院长冯毅带来了他们的思考。
全球“黑天鹅”肆虐,考验的是韧性
读书周刊:本书名为《极端经济:韧性、复苏与未来》。作者理查德·戴维斯在序言中提到,不管是在医学领域、工程领域,还是经济领域,生活中的极端事件可以提供重要的教训。去年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吗?在这个背景下阅读本书,有什么更加深刻的体认?
吴晨(《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的确,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冲击,是人们正在面临的极端情况。疫情让世人对“黑天鹅”有了全新的认知,它的可怕,恰恰在于它彻底的不确定性,以及它带来巨大灾害的可能性,而普通人根本无法预见潜在灾害的严重性。经济在面临一场突如其来而又有巨大杀伤力的冲击时,该如何应对,这考验的其实是它的韧性。
经历灾难的经济会以什么方式重启?政府该采用什么样的政策组合?市场又会涌现出什么新物种???这些问题是后疫情时代经济研究最核心的问题。我的前同事理查德·戴维斯曾任《经济学人》的经济编辑,他在这本书中所关心的正是这些问题。他用一种特别视角,带领读者转换时空,深入不为人知的场景和角落,为当下面临的经济问题寻找答案。
读书周刊:近年来,“韧性”这个词被越来越多地提及。人要有韧性,城市要有韧性,经济也要有韧性。怎么理解经济的韧性,它包含哪些方面?
吴晨:年,日本以东的太平洋海底发生地震,其引发的海啸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而海啸所造成的损失,除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外,更严峻的其实是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丰田是“零库存”生产方式的鼻祖,海啸过后,它在东南亚特别是泰国的汽车厂一度停产,因为供应链上一家关键的零部件厂在海啸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了使供应链尽快恢复运转,丰田向主要供应商发出邀约,希望它们能尽快调整生产线赶制出短缺的零部件。经历冲击之后,丰田对自己发明的“零库存”管理做出重大调整,建立了强调在运营过程中增加“战略冗余”的rescue(救援)体系。这种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从应对灾难的过程中汲取教训,不再是一味地追求效率,而是更强调平衡和应对多变复杂环境的能力,其结果就是韧性。
什么是经济的韧性?韧性就是抗打击能力,是经济能够从外部冲击中迅速恢复的能力,也是经济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和劳动者———能够迅速重新组织、恢复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戴维斯在书中用了许多篇幅去描述这种韧性。他前往遭受过海啸侵袭的印度尼西亚的亚齐,由于叙利亚内战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在约旦的难民营,以及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绰号为“安哥拉”的监狱,去寻找存在于社区和人性中的韧性,同时思考应该怎样充分利用这种韧性,甚至在哪些时候管制和规划应该为这种韧性让路,从而让经济更充满活力且茁壮地重启。
读书周刊:理解韧性,锻造韧性,对当下有什么现实意义?
吴晨:对国家经济来说,韧性意味着抗风险能力,不论是面对天灾还是地缘政治风险,都能很快找到替代性方案和出路,不至于被“卡脖子”。同样,疫情之下,企业组织结构也需要具有韧性。企业能不能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能否快速应对外部市场变化进行转型,抓住新机遇?团队的灵活度够不够,能否重新配置内部资源,及时止损?这些都值得思考。
个人也需要韧性。去年年初我在《转型思维》中提到,当下的时代,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有一定的跨度,要能涉及两到三个领域。一旦a领域出问题了,可以马上将重心转移到b领域和c领域。不然,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一些行业便会出现严重的供求不平衡,长此以往,人就会陷入被算法所压迫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也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为更多中下层员工提供职业和转岗培训,帮助他们培养韧性。
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恰恰也是全球经济经历的一个大转型期,原先熟悉的世界发生了改变,原先稳定的增长环境也发生了巨变,个人和企业都需要适应与病毒共存的新世界。黑天鹅冲击并没有剥夺个人与企业的“动物精神”,相反,外部压力可能会激发出更多的活力,关键是要让个人与企业能顺利度过转型期。
转型期提供了优胜劣汰的压力测试,为各种社会实验搭建了舞台,很多被增长掩盖的结构性问题加速暴露,曾经在大潮中“裸泳”的僵尸企业也被加速淘汰,大量新模式和新物种不断涌现出来。从这一视角去审视后危机时代经济的韧性,落脚点应该是管理变革的新陈代谢。
难民营“突围”,创造了活力经济
读书周刊:在《扎塔里:难民营的非正规经济》一章中,作者呈现了一个值得解开的经济谜题———作为难民营的扎塔里,是如何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实现了65%的就业率,成为一个“表现良好”的经济体的?我们怎么从经济韧性的角度理解扎塔里的绝处逢生?
冯毅(浙商资产研究院副院长、本书译者之一):扎塔里是约旦的一个叙利亚难民营,年,那里已经聚集了20万人口,成为世界上最大、人口增长最快的难民营。和很多难民营一样,这里的正规经济体制是人为的,完全由外部人控制。如果遵循这样的体制,难民的经济生活,比如在哪里购物、吃什么以及穿什么,将受到严格控制。他们只能用官方发放的电子储值卡在官方超市内消费。但扎塔里的非正规经济实现了突围。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估计,到年初,叙利亚难民在扎塔里建立的未经批准的商店,每月产值已经达到万第纳尔(约合万美元)。人们在具有种种缺点的环境中,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经济———由于严格计划的市场供应满足不了难民多样化的需求,难民会大量采购自己不需要但可以卖到难民营外换钱的商品,再用换来的钱在非正规市场上采购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人们可以在这个市场上买到像样的咖啡、三明治和烘焙糕点,可以找到理发、婚纱租赁服务,还可以买到形形色色的服装、家电产品。
这里的成功商人能精准地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货前调查邻居和朋友,看他们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同时,他们积极进取,会不断地改变和改进所售卖商品的款式和颜色,以催生新的需求。他们还有着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