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http://www.kstejiao.com/炎炎夏日,持续高温,风机成为养殖场常用的降温手段,风机的使用容易带起尘埃,而尘埃多是各种病原的载体,容易造成疫病传播,最易发生的就是猪的呼吸道疾病。其中危害较大的,当属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特点是高热、呼吸困难、传染快、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猪只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它产生重视。
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突然,出现张口呼吸、口鼻流血、快速死亡等特征;剖检多为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等特征。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潜伏期依菌株毒力和感染量而定。自然感染一般为1~7天,人工感染的临床症状发生在感染后4~12小时;临床症状一般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4种。
1、最急性型:发烧(41~42℃),无明显呼吸症状,突然死亡(1~2天),死亡率可达80%~%。
2、急性型:同时发病,高热(40.5~41℃)、萎靡、拒食、咳嗽、呼吸困难,有时张口呼吸,犬坐姿势,初为鼻、耳、腿部皮肤发绀、继而全身皮肤发绀,死亡时可见口鼻流出血样泡沫。
3、亚急性型和慢性:多出现于急性后期,出现间歇性发热,阵咳或间歇性咳嗽,采食减少,生长迟缓,病程几天至1周不等,治愈或当有应激条件出现时,症状加重,猪全身肌肉苍白,心跳加快而突然死亡。
4、流行病学
传染性胸膜肺炎只感染猪,各种年龄段的猪均易感,但由于初乳中母源抗体的存在,本病最常发生于育成猪和成年猪。重症病例多发于育肥晚期,死亡率为20%~%不等。另外,转群频繁的大猪群比单独饲养的小猪群更易发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猪与猪之间的接触、污染排泄物或人员传播。猪群的转移或混养,拥挤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如气温突然改变、潮湿以及通风不畅)均会加速该病的传播和增加发病的危险。
发生季节:多发生于4~5月和9~11月,因气温骤降,许多猪场为了加强保温,往往通风较少,猪舍相对密闭,空气流动性差,再加上饲养密度大,消毒工作做得不彻底,使得污秽的空气、排放的污染物以及人员流动传播本病的几率增加。因此在空气质量较差,易于病原菌长期潜伏的季节里,当病原菌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容易爆发该病,且与其他细菌或病毒混合感染。
传播: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种公猪和慢性感染猪在传播本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病原可通过空气、飞沫、污染物、粪便、水源等传播。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主要通过猪体之间的接触及排泄物进行传播,亦可通过空气媒介传播。这些小液滴以空气为媒介随风飘逸,当距离比较近的猪吸入或直接接触小液滴,即容易引起发病。
5、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存在于呼吸道,特别是以局灶性肺炎病变为主。肺炎多为两侧性,并多在肺的心叶、尖叶和隔叶出现病灶,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分明。肺炎区色暗、坚实,切面脆弱或呈颗粒状。纤维素性胸膜炎很明显。在急性死亡病例的胸腔内有血样液体,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状血样粘液性渗出物;在较慢性病例中,可见肺脏有大小不同的脓肿样结节,并由一层厚的结缔组织膜包裹。有些病例肺部病变消失,只残留部分病灶和胸膜粘连。
防治要点
1、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卫生,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减少应激,保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
2、强化猪场生物安全,从无病猪场引进公猪或后备母猪,防止引进带菌猪,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出猪后栏舍彻底清洁消毒,空栏1周才重新使用。
3、平时强化预防,发病后立即隔离病猪,选用敏感药物对症治疗,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磺胺类药物或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新霉素、林肯霉素和壮观霉素等抗生素,进行药物预防,可控制猪群发病,严防传播流行,免疫和药物保健预防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手段。
4、疫苗免疫接种:虽然国内外均已有商品化的灭活疫苗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种,但是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有15种血清型,其疫苗对不同血清型无完全交叉免疫性。因此,制备自家组织苗进行紧急预防才免疫效果更好。
药物预防:
拌料:每吨饲料添加(板青毒消颗粒)1kg,连用7天,间隔14天后再用7~10天。
混饮:每吨水中添加(板青毒消颗粒)1kg,连用7天,间隔14天后再用7~10天。
断奶猪可采取肌注(呼吸道专治药物)1ml/13斤,每7天注射一次,连用两次,减少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感染几率。
药物治疗
拌料/混饮:
每吨饲料添加(板青毒消)0g+(抗毒増免颗粒)0g,连用7天。
同时针对性注射(呼吸道专治药物)10ml/斤
总结:夏季温度高,呼吸道疾病高发,猪群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特别是猪舍温湿度和通风的管理。当猪群有突然发烧、呼吸困难、口鼻有血色泡沫时,就要怀疑是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了,要及时采取以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