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化性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呼唤双筷是时候告别口水宴了 [复制链接]

1#

饮食文化学者姜新

国人用筷子的历史,追溯起来已经有年的漫长历程。而国人于聚餐公宴场合实行人手一筷,在公用器皿中反复戳取的进食方式至今已经历大约12个世纪。这种习惯积久成习,“口水宴”便成了“风俗”“传统”。尽管西方人一再对中餐公宴众多双个人用筷在一道菜里戳来戳去的进食方式表示异议,尽管许多国人也清楚地知道这种方式有不健康隐患,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反省。不仅如此,这种传统的聚餐共食方式还被一些人认为是不能改变的“国粹”。

呼唤双筷是时候告别“口水宴”了

昔日同事刘老师谈起同学同事聚会多筷乱戳总是忧心忡忡,很多人满不在乎地说:“哪那么多事?”表示不理解。她坚定地说:“我拒绝参加不使用公筷的聚餐。”很多人觉得她“太矫情”,她说:“为了健康没什么不好意思”。最后,聚餐时大家还是听取了她的建议。“我胜利了。”她自豪地说。

在澳大利亚工作生活多年的妹妹,每次回国吃饭时都严格挑选饭店,要分餐,要公筷,甚至在家吃饭也一定要公筷公勺。宁波的老同学张志刚组织年末迎春聚餐宴会时特意要求商家摆放双筷,没想到进餐时有人嫌麻烦不配合,一气之下张志刚罢餐而去。而后听说有人餐后传上了流感。真是万幸,时间正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

我所在的养老院椿萱茂璟湾举行老人团宴聚餐时,尽管为了卫生每张桌上放了5套公筷公勺,但餐桌一转起来筷子就乱了,长辈们只能等别人挟完菜才能接过这道菜的筷子,返回时筷子有时置于盘子上,有时放在桌上凌乱无序。加上公筷与私筷一个颜色,经常忘记直接入口了。

我对院长提议实行双筷。院长说可以试试,但担心长辈们记不住会用错。我说用黑白两色筷好区分。还好,餐厅本就有黑白两色筷,是为区分外来人与在住长辈使用而准备,尽管黑白筷子长度不同,但聊胜于无。晚餐时双筷摆上,告诉长辈们外侧筷取食,内侧筷进食。没想到进行得意外顺利。想吃什么菜自由随意,不用等别人挟完。其间偶有长辈忘记,经提醒都很快改正,没有一个人嫌麻烦。用餐后好几个老人对我表示:这建议太好了,健康卫生。

在“一筷戳到底”陋习改革的过程中,有分餐与公筷的主张。那么分餐、公筷、与双筷相比较,哪个更具优势呢?

由于中华烹饪与中华餐桌仪礼文化的独特性,完全采取西餐分食制的进食方式并不适应中国国情。中餐公宴一般都不会少于十几道菜,凉菜、热菜、炒菜、炖菜、汤菜、烧烤等,若采用西餐分食方法如何操作?服务员分餐?一道菜分10份,热菜变凉菜,拔丝菜没有丝,想吃鱼肚给鱼头,想吃鸡翅给鸡腿,面前餐盘大杂烩,不断换餐盘又无形中加大了服务员工作量,一桌配一个服务员都不够用,无形中提高了成本。同时吃的乐趣与厨师的技艺被淹没了。

公筷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不但台面凌乱,还要等别人挟完才能接过筷子用,有时还会错用,直接入口。同时存在几个人共用公筷交叉感染的潜在危险。诚然分餐与公筷比“一筷戳到底”是一大进步。但是中华几千年来的餐桌文化与族群的宗法制度沿袭是不可分割的,济济一堂,围桌而坐,表达的是长幼和睦、家族兴旺。而“分餐”则无团圆热闹的氛围,同时中国烹饪的特色“趁热吃”“造型美”均不能得到很好体现。

而双筷除了卫生,还是具有鉴赏性、观瞻性、演示性等多重属性特征的中华筷,是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中国菜是艺术品,中餐筵式与摆台、进食方式与餐桌仪礼都是中华文化,因此决定了“双筷制”是中餐进食方式的最佳选择。正如张志刚的精彩点评:“公筷只是一种外在形式上的习惯,它可以包含一种生活质量,对朋友的尊重,也是一种餐桌默契,承载的更是餐桌礼仪的外在形式。双筷制则是一种文化,更能体现出筷子在中华文化中的精神层面,就像茶具酒器一样,除了它的实用功能,更多的是承载了中华食文化的品质与内涵。赵荣光教授创作的双筷祝祷词:“皇天后土,苍生托福,德泽长乐,恩祚绵足”满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信息,可以鉴赏,可以珍存,可以馈赠,就座临餐,双箸在手,赏心悦目,自尊自爱,珍惜食物,趣味盎然,对民族形象与民众自信心的化育提高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烹饪的国粹弘扬深入民心。这种对中华烹饪和中国菜的热爱,无疑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护持。就改革人手一筷一戳到底传统进食方式的意义来说,分餐、公筷、双筷都可以是个人的选择,但是作为民族文化的典范和中华餐桌礼仪礼的规范,还是应当有斯文典雅的统一范式。

历史提醒我们,健康多么珍贵,现实提醒我们,人们的命运都是连在一起的,10人一桌,命命相连。破除不科学、不文明生活陋习,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已成为公众强烈的愿望。餐桌陋习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让我们齐声呼吁:告别口水宴,请提供双筷服务。尊重中餐厨师创造性劳动、珍惜中华烹饪文化、充分享受中华美食韵味情致,做优雅斯文的消费者,做文明进步的开拓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