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目标择优而立,向宽处行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生成性得到强调,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成为教学改革的新动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着改变。
中国论文
一、一种尝试:引孩子走进“学习”磁力场
很久以来,我们已懂得备课不再是教学的脚本,而是教学过程的生成准备。从熟悉备课的每一个要素,每一个步骤开始;到选择适合学生掌握的方法和路径来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再到尝试多维度、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在备课这条路上,我们且思且行,一路高歌。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前就让学生积累问题,这倒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很快,我们便在名师的思想中找到了答案――“备学”。“备学”意为准备学习。在新课开始前,学生需要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思维经验、知识经验与文本相遇,独立分析,完成“发现”;同时要试着思考文本,遇到困难,提出“问题”。这与“预习”是有本质区别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学生的“发现”与“问题”展开有效的师生互动,以此形成新的教学环节:备学、交流、讨论、建构、应用。而教师要做的,首先是对将要引导的问题进行备课,组织备学;对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资源与问题进行备课,开展交流;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个性化问题与教学目标的融合点、差异性,深化讨论;预设思维模块,实现建构;预设作业题,突出课堂学习的实际应用。这些“备课”都基于“备学”,这些“备课”将开启促进课堂发展新一轮的引擎。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教师设计的备学清单要浅显,易懂。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英英学古诗》备学清单: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2.你能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哪些课文跟这篇课文有些相似之处?3.你对李白和他的《静夜思》有哪些了解吗?4.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你对课文有意见吗?试着提一提。
“备学”就像是给孩子的语文学习种下的一棵“知识树”,刚栽下去时,需要教师洒水、施肥;渐渐地,当小树生了根,它就会自己吸收阳光和雨露,总有一天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备学”是对教师和学生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一种更大的考验,它能促使课堂向着更高、更深的领域延伸。让学习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充斥着强大的引力,把孩子吸引进学习的意向场、学习的资源场、学习的问题场。
二、两项延伸:领孩子接近“语文”发展区
《新课标》指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的确,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如果仅限于借助教材和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各类情况下识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才能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向语文学科活动延伸
大纲中指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见语文的学科活动已不再局限于简单意义上的游戏、训练,而是真正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在应用中获得新知,以此来提高能力。以二年级为例,我们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我的新朋友―字典。尽管很多孩子开始学习查字典了,但对字典仍然比较陌生,对于运用,更是生疏。我们将通过自查字典、小组比赛查、全班比赛查、交流方法的活动形式带动孩子熟练掌握查字典的方法,通过用字典来解决一次次的识字困难、用字困难,切身体会到字典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让字典真正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2)班级故事王。二年级的孩子已初步具备讲短小故事的能力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展示自我的机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两名学生参赛,全组同学共同参与,找故事、试讲、背诵各环节通力合作,最终形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规定的时间讲给大家听,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终决出“班级故事王”。
(3)我是小小书法家。通过此项活动引导学生具备较为熟练的写字技能,学会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端正写字的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开始有书法欣赏的意识。比赛将由各班择优推荐参加年级竞赛,由此产生年级各奖项,颁发证书,奖品。
2.向校本课程体系延伸
依据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特点,本着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课本”的局面,打造一本适合年级阅读的校本课程教材显得得体而适当。还以二年级为例,可以以童谣为立足点,结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诗词、故事等多元素,把习惯培养、文明礼仪、生活教育、常识积累等丰富的内容融于此,为孩子的生活化语文开凿出一个曲尽通幽的入口。
三、三份坚守:扶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无论是传统的中国语文教学,还是国外非常畅销的读本;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是叶圣陶;都无一例外地积极倡导“阅读”。“阅读” 已成为很多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阅读”,无论是哪个年级,我们都可以通过优秀书籍的推荐,阅读时间的设定,阅读兴趣的奖励让大多数学生养成了阅读的兴趣。
坚守1:热爱阅读的习惯。让越来越多的孩子翻开书,无论学习的基础如何,都能阅读,这道“大餐”可以帮助他们得到文字的滋养,在课前挤出时间读书给他们听,在课中结合课文补充故事读给他们听,在课后让他们找故事自己读给自己听。相信,他们早晚会在白纸黑字间找到乐趣。
坚守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代文人讲究“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要做的一是圈画批注,二是做读书笔记。学生先要学会圈圈画画,画出生动的、生疏的词、句、段,并反复诵读,这种扎实的基本功,是最好的佐料,能让“阅读”这道大餐拥有珍馐美味。
坚守3:日有所诵的习惯。不少孩子读了不少书,却仍然收益浅薄。“阅读”不仅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再吸收,还应该在“阅读”和“运用”间架起一座桥梁。“日有所诵”就是这样的桥梁,优选合适的古诗、儿歌、童谣等,带领学生每日吟诵。亲近母语,走近汉字,丰盈儿童的文字、文化世界,为将来的作文奠基。
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立足课堂前沿,尽我们所能,让语文课更优质,让语文味更优美,让被语文包裹的孩子更优秀。